中國現當代史考試複習

大三下期

14 級考題。張皓、耿向東。

一、名词解释(共 6 个,每个 6 分,共 36 分)新民学会,整理党务案,忻口会战,没收官僚资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简答题(每个 10 分,共 3 个,共 30 分)

简要介绍北洋军阀混战状况。

简述 1931 年至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

为了克服三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论述题(每个 17 分,共 34 分)

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

试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015 級考題:名解,孙文越飞宣言,天羽声明,双十宣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七千人大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簡答,简述北洋军阀混战,简述民盟一届三中全会,评述 1959 年庐山会议。論述,谈谈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的各自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论述三线建设的背景、內容、历史意义。

範圍:

名解

少年中國學會

五四时期的进步社团之一。1918 年由王光祈、李大钊等发起,旨在以科學精神創建少年中國。会务活动有出版刊物(少年中國少年世界)、讲演、学术讨论等。会员有共产主义者、国家主义者,多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後期由于成员思想分歧,1925 年底停止活动。对五四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的分化反映了五四时期靑年知识分子的急剧变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與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第一次爭論,是與實用主義者的争论。1919 年 7 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走社会改良道路,多研究問題,不要空談主義。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批驳胡适,指出「问题」与「主义」不可分割。揭示了中國社會改造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進行「根本解決」,促進了马克思主义的傳播。

嚮導週報

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報,由中共二大決定出版,陳獨秀具體籌辦,1922 年于上海創刊,屢遷其址,1927 年停刊。批判資產階級政治改良主張,首次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大力宣傳孫中山「三大政策」,使其深入人心。对宣传马列主义、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起到重要作用。

孙文越飞宣言

陈炯明叛變推進了孫中山與蘇俄的關係,1923 年 1 月苏俄代表越飞抵达上海与孙中山会晤,1 月 26 日發表該宣言,声明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的真正独立和统一,表明了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建立平等的中苏关系,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

戴季陶主义

国民党新右派理论家戴季陶的理论。1925 年夏,戴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阐述其学说。用儒家「仁爱」「道统」说解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他的理論作爲統一戰線「共信」的基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鼓吹團體的「排拒性」,反对国共合作。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反共基础,共产党人对这一谬说进行了坚决批判。

五卅运动

中共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1925 年 5 月 15 日,日本资本家枪杀顾正红,成爲导火线。5 月 30 日,上海工人学生进入租界示威游行,与英国巡捕发生冲突,死傷數十人,造成五卅惨案。未來三箇月形成全國範圍內的罷工罷課罷市高潮。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革命觉悟和组织力量,推動國民大革命走向高潮。

中山艦事件

也叫“三二○事件”,1926 年大革命时期蒋介石制造的阴谋事件。中共二大後國共兩黨就革命領導權發生矛盾;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蔣介石處心積慮排擠汪精衛。3 月 18 日海軍局接到黃埔軍校駐廣州辦電話,奉蔣校長命令要調兩艘軍艦到黃埔。抵達後蔣介石稱不知此事,便將中山艦開回廣州。此時風傳有人要政變,3 月 20 日蔣介石宣布廣州戒严,扣捕了黄埔军校和第一軍共产党员。此後蔣介石進一步掌握國民黨部分軍政大權。中共在處理此事上產生分歧。

八七会议

七一五事件後爲挽救革命,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紧急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成立了新的黨中央領導機構;确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決定共產黨獨自領導革命,发动农民秋收起义;毛澤東論述「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理論。進入了以土地革命爲中心的工農武裝革命新階段,但没有注意防止「左」倾。

三湾改编

1927 年 9 月底,秋收起义受挫後毛澤東率領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召開前敌委员会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解決軍隊和黨的關係問題,在軍隊中建立黨組織,營以上建黨委,連以上建支部,排、班建黨小組,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領導;实行军队内的民主制,確立官兵平等、經濟公開的原則。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初步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改订新约

爲了製造獨立自主的國家形象,緩和人民的反帝鬥爭,並藉此獲得各國承認,1928 年 6 月国民政府对外宣布改订淸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隨卽就關稅自主和領事裁判權等問題進行交涉。美國首先表示赞成,1928 年底,大多數列強都改订了条约。中國得到了一定的關稅自主權,而領事裁判權問題未得到解決。

李顿调查团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向国联申诉,國聯發出警告,日本拒絕撤兵。1932 年 1 月,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赴中国调查。10 月發佈报告,承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做了一定揭露;但多爲日本辯護,提出對東北的「國際共管」方案。反映了英法列强与日本旣勾结又矛盾的关系,它无助于解决中国被侵略的事实。1933 年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废两改元

1933 年 4 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所有公私款项、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確立了銀本位制度,簡化了幣制。但 1933 年 8 月美國操縱國際白銀市場,白銀價格猛漲,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通貨緊縮,1935 年國民政府不得不放棄銀本位。

新生活运动

1934 年國民黨在文化思想層面加強獨裁統治的措施,使全體國民的全部生活都合乎民族固有道德禮義廉恥。以「整齐、淸洁、简單、樸素」爲標準,使「國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以「改造社會,復興國家」。真實目的是以封建倫理統治人心,接受其獨裁統治。由於違反人民意願,收效甚微。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1934 年 3 月国民党 CC 派成立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出版文化建设杂志,鼓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35 年 1 月,国民党指使十位教授发表宣言,旣反对民主主义又反对社会主义,要根據中國本位「檢討過去創造未來」。引起思想界的热烈讨论。1936 年陳立夫發表文化與中國文化之建設,提出目的是建设蒋介石陈立夫所主张的三民主义的文化。

天羽声明

1934 年 4 月 17 日,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發表声明,攻击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反对中国利用外援进行建设、牽制日本。聲稱日本是东亚的霸主,中国是日本的势力范围,西方不得插手。这是一个赤裸裸的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东亚的侵略宣言,一出笼立卽受到國際一致谴责,亞洲門羅主義。

新生事件

杜重远接续生活周刊创办新生周刊,鼓动团结抗日,日本侵略者一直视之为眼中钉。1935 年发表艾寒松所写闲话皇帝一文,涉及日本天皇,有所谓「不敬之辞」,日本驻沪领事馆借此进行挑衅,迫於壓力,国民党当局查封新生周刊社,杜重遠被判入獄。进一步掀起全国民众抗日救亡怒潮。

何梅协定

1935 年 6 月,日本帝國主義以胡白事件、張北事件爲藉口,指责中国破坏塘沽协定,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達成何梅协定,全部接受了日方的无理要求。取消在河北的党政机关,撤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禁止一切抗日活动。河北、察哈尔的主权大部分落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華北危局更加嚴重。此協定之有无依然是學界爭論的焦點。

“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1935 年日本加緊策劃把華北從中國分離出去的活動。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之後喪失了冀察两省的大部分主权,10 月策动汉奸制造香河暴动;收买一批汉奸流氓向河北省政府和天津当局“请愿”;11 月指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所谓“自治委员会”;「盯人」戰術,土肥原等对阎锡山、韩复榘、宋哲元等进行策反。国民政府一再妥协,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使华北危机进一步加深。

八一宣言

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重,1935 年 8 月 1 日王明草擬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0 月 1 日以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發表。呼吁全国人民无论党派、各界、各军,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集中一切國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是中共調整對國民黨政策的正式文件,推動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促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五五宪草

卽 1936 年 5 月 5 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九一八”事变后,各界人士要求結束訓政。蔣介石打出“还政于民”的旗号,制定出这部草案。形式上取消“训政”,但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集各项大权于一身,國民大會只是一箇空架子,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基本政治制度仍贯彻始终。該憲草體現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意志。由于抗战全面爆发,「實行憲政」的把戲很快收場。

忻口会战

太原会战中的中心战役。1937 年 10 月日軍集結七萬兵力準備攻佔太原,为保衛山西,在忻口进行阻击战,坚守半箇月。因娘子关失守,晋东失去屏障,忻口守军遂于 11 月 1 日南撤,配合保衛太原。太原會戰为华北战区坚持最久、战绩显著的会战之一,而且是国共双方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

论持久战

针对「亡国论」「速胜论」的一度风行,毛泽东于 1938 年 5 至 6 月發表論持久戰,对抗战全局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指出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科學地預見了持久戰的三階段發展過程;「兵民是勝利之本」,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思想武器。

皖南事变

抗戰期間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頂點。1940 年 10 月,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皓电”,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1941 年 1 月 4 日,新四军九千余人奉命北移,6 日行至皖南泾县,突遭国民党七箇師包围袭击,新四军血战七昼夜,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蔣介石宣佈新四軍爲叛軍,將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國際輿論的反對。中共中央采取军事上坚决自卫、政治上猛烈反攻的方针。

中国之命运

1943 年 3 月由蒋介石署名,陶希圣代笔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重庆出版,闡明蔣介石關於中國歷史、革命、建設及其命運、前途的基本觀點,是抗戰後期國民黨軍政方針的指導思想。盛赞古代封建伦理道德;强调五项“建设”;推行「力行哲学」;攻击马列主义、民主主义;宣称要剷除中共。出版後反动派反共声浪甚嚣尘上。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國際輿論的反對。中共对其进行全方位批评。

中美商约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为取得美国更大的支持和援助,1946 年 11 月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30 條。双方国民可以在对方境内享有居住、旅行及经商自由,双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与该国商品的同等待遇,双方船舶可以在彼方任何領水內自由航行。条约表面上平等互惠﹐实际上由于中国經濟軍事實力的落後,根本无法与美国平等地实现其中的权利,中國喪失各方面主權,成爲美國的附屬國。條約一公佈卽遭到各界人士反對,中共中央發表聲明不承認此條約。

双十宣言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之時,1947 年 10 月 10 日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和八项基本政策。號召被壓迫階級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蒋介石獨裁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發展民族工商業,實行耕者有其田,廢除一切賣國條約。適應民主革命高潮已經到來的新形勢,向全國人民指出了建立新中國的總目標。

行宪国大

在面臨崩潰的形勢下,1948 年 3 月底國民黨召開行憲國大,决定开始实行所谓民主宪政,按照宪法选举总统。醜態百出,國大代表资格上,国民党排擠民、靑两党名额,強行驅離絕食抗議;总统选举上,修改宪法,賦予總統以「臨時處置權」;副总统的选举表明蒋桂矛盾尖锐化。是國民黨內部矛盾的集中暴露,此後矛盾斗争更加激化。

金圆券改革

1948 年 8 月,爲挽救財政經濟的總崩潰,国民黨政府颁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以高壓政策發行金圓券,以 300 万法幣折合金圆券 1 元進行兌換;限期兌換人民手中所有的黃金白銀外幣。11 月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圆券贬値,并撤销 20 亿的发行限额,此后金圆券大量发行,导致物价飞涨,加速经济崩溃。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 3 月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批准了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分析了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外的基本矛盾,指明了由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阐述了新三民主义经济形态和党的经济政策。为夺取全国胜利,以及胜利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准则,1954 年七届四中全会正式通過。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總路線引領下,到 1956 年底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爲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民主权力而設立。最早於 1947 建立內蒙古自治區。1954 寫入憲法,自治區有地方立法權、變通執行權、財政經濟自主權、文化語言自由選擇權,組織公安權利等。促進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胡风事件

1954 年 7 月胡風给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受到严厉批判。1955 年 5 月,人民日报发表關於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材料,指出这是一个「反革命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逮捕 92 人。1965 年胡风被判刑,1980 平反。混淆了政治與學術的界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卽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 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五項原則是新中国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 年 4 月寫入中印簽署的正式文件。這五項原則已成爲世界上指導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是對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貢獻。

万隆会议

1955 年 4 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提出了作为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周恩來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反帝反殖、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國藉此擴大了同國際上的聯繫,提升了國際地位,打開外交新局面,爲社會主義建設爭取了較有利的外部環境。

“双百”方针

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 年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使知識分子備受鼓舞,科學文化事業出現生機勃勃的景象。1957 年反右斗争以后,双百方针实际已不能执行。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于 1956 年 4 月 25 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十大关系,如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为了把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爲八大召开作了思想准备,成为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7 年 2 月 27 日,针对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这一讲话。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提出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与自然开战。延續了八大的正確方針,反右鬥爭開始後加入階級鬥爭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獨創性貢獻,對於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指導意義。

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关系领域的体现。1958 年 8 月,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通过后,迅速形成人民公社化热潮,通过合并合作社,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使得农业生产完全处于行政命令之下,无视经济规律,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挫傷农民劳动积极性。

“小土羣”

指小高爐小規模、土法煉鋼、羣眾運動。1958 年 10 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指出小土羣方式是工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条腿,应该当作长期方针。目的是以羣众运动方式,大力发展小型土法生产,来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由鋼鐵擴展到冶金、煤炭、电力等行業。受“大跃进”浮夸风、瞎指挥等错误思想的影响,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教育革命

1958 年教育部召開教育行政會議,提出大辦各級各類學校,採取羣眾運動的辦法普及辦學。中共中央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爲无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此後開展教育領域大躍進,師生過多參與生產勞動,否定課堂教學的必要性,盲目興辦工農大學。是“左”傾思想在教育領域的反映,導致教育工作的極大混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1 年 1 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特别是农、轻、重,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用五年時間克服困難,國民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得到一定糾正,工作作风也得到一定改进。

七千人大会

1962 年 1 月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以上各级黨委 7000 余人。初步總結了“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教训;发扬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羣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动员全党贯彻“八字方针”。它对统一全党认识,纠正经济工作中“左”倾错误,克服经济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肯定「三面紅旗」,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左”的错误。

知识靑年上山下乡运动

1968 年 12 月 22 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引用毛泽东的指示,在全国掀起了城市知识靑年到农村、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文革期間上山下鄕的知靑達 1600 多萬人。许多知识靑年为开发落后地区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也失去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机会。由于缺乏配套措施,给国家、当地农民及知靑家属增加了负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决定停止大规模的上山下乡。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9 年 3 月 2─17 日,蘇聯先後三次出動軍隊襲擊中方領土珍寶島,袭击正在执行任务的边防人员。中国边防部队被迫進行自衛反擊,将其击退,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10 月,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此后,中苏边界局势趋于缓和。該事件对中苏关系、正处于高潮的“文革”產生重要影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 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献。回顾了建国以前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革”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彻底否定了“文革”及其以前“左”的错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正確道路,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标志着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簡答

简述北洋军阀混战

五四運動后段祺瑞掌握北京政府實權,将直系势力排挤出中央政府。1919 年 12 月冯国璋死后,曹锟、吴佩孚等直系爲为争夺北京政府控制权,進行一系列倒皖活動。1920 年 7 月 14 日,直皖战争爆发,直奉合作反皖,皖军大败,段祺瑞被迫辞职。

直奉分赃不均產生矛盾。1922 年 1 月,吳佩孚逼迫奉系梁士詒內閣下台。1922 年 4 月,奉军挥师入关,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败退出关,直系取胜后独揽北京政权,1923 年 10 月曹锟贿选总统。

張作霖、盧永祥、孫中山結成反直三角同盟,1924 年 9 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 月 23 日,冯玉祥倒戈,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曹锟,吴佩孚率部南逃。

軍閥混戰的背後是帝國主義對在華利益的爭奪。军阀混战造成中国邊防空虛;使华夏大地陷入兵戈血海之中,给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创造机会。

简述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北洋军阀混战使知识分子思考中国该怎么办的问题,他们提出了相对于国共两党北伐之外的政治主张。

好人政府。中国之所以败坏,是因为好人们自认淸高,如果好人们走出来组建好人政府,中国就有救了。「好人」王寵惠內閣三箇月就倒檯。

省自治與聯省自治。主張省進行自治,不使軍閥干政,在此基礎上實行數箇省的自治,反抗軍閥。

廢督裁兵。兵祸是国家最大的祸患,因此应废督裁兵,化兵为工。由工會等團體開展裁兵活動。

制憲救國。军阀掌权,人民无权,原因在于没有一部根本大法,期望通过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1922 年前后曾一度出现制宪高潮。

黨議之爭與人權派。國民黨建立一黨專政,1929 年胡適發表人權與約法,主張「快快制定約法以保障人權」。國民黨內對胡適進行強烈批評。

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看到了当时混乱的现状,但都未能把握中国国情的特点,只能是空想。

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共就抗日問題先後進行六次談判,前四次未達成一致。1937 年 7 月 15 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交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全民族抗战、实行民權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主张。八一三事變後的第五次談判蔣介石被迫同意將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 月 22 日第六次談判後中央通訊社發表宣言,次日承認中共合法地位。第二次國共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中共和人民軍隊是統一戰線的核心力量,抑制了國民黨的反共反人民政策。包括工、農、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當權派,內部存在極爲矛盾的階級關係。沒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商定的政治纲领。反映了抗戰時期國共關係的複雜性。

简述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 年 1 月日军从泰国向缅甸进攻。英缅军司令请求支援,部署于滇缅边境的中国军队随卽开赴缅甸。

遠征軍入緬時正値英軍在日軍追擊下撤退,3 月 18 日至 30 日戴安瀾第五路軍进行东吁保卫战,殲敵五千人,有力迟滞了日军攻势。

4 月 16 日,英軍在仁安羌被包圍,遠征軍第六十六軍前往營救,將日軍擊潰,解救英軍官兵七千多人,以少勝多,使遠征軍名揚海外。

遠征軍北撤後,準備進行曼德勒會戰,但由于日本切断远征军后路,远征军艰难撤入印度与滇西,入缅作战归于失败。日军几乎占领了缅甸全部,中日两军在怒江两岸对峙,直到中国军队第二次入缅作战。

简述延安整风的基本情况及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後對於歷次「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還未彻底淸算。1942 年 2 月毛澤東作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演說,整風運動正式開始。將批判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緊密聯繫羣眾的作風作爲根本任務。執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1943 年 7 月王稼祥發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確立毛澤東思想在黨和革命中的指導地位。1945 年 4 月六屆七中全會指出毛澤東將馬列主義應用于中國,發展了馬列主義,對王明「左傾」路線做了正確的決議。

使全党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是五四之後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爲七大召開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思想基礎。

简述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國民黨制憲國大後鎮壓民盟,1947 年 10 月被宣佈爲非法團體,11 月張瀾被迫宣佈總部解散。沈鈞儒、章伯鈞等秘赴香港,1948 年 1 月召開民盟三中全會。宣布重建领导机构,恢复活动。总结了民盟成立以来的斗争经验,认为只有粉碎独裁反动政权,才能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廉洁有效能的新政权;提出要与中共携手合作;批判了一切所谓「中立」的说法。2 月,民盟先后在香港招待记者和民主人士,宣布民盟总部已移到香港,其新的政治路线和目标是「消灭反民主反和平的独裁政权」「建立一个真民主真和平的新中国」。从思想层面上标志着中间路线思潮最终破产;标志着民盟发生了根本性质变。

简述中共八大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及历史意义

1956 年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主要矛盾的實質已经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

提出旣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的若干原則。

科學地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爲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作出重要貢獻,是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但八大的正確方針未能堅持下去,此後社會主義建設出現曲折。

评述 1959 年庐山会议

1959 年 7、8 月,爲了繼續糾正左傾錯誤,在江西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指出前途是光明的,要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前提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統一全黨認識。在分組討論後他批評一些幹部認爲大躍進得不償失的說法。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信,總結了“左”傾錯誤的經驗教訓,如浮誇風,不夠實事求是,總想一步跨進共產主義。毛澤東將來信印發與會者討論,張聞天、黃克誠等人的發言引起毛強烈不滿,他指出黨內出現右傾思想,會議氣氛驟然緊張。

八屆六中全會進一步開展對彭、黃、張、周“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毛澤東指出廬山的鬥爭是兩大階級生死鬥爭的繼續。會後全國各地開展大規模反右傾鬥爭,不少人被誤判爲右傾機會主義分子。

本意是糾正左傾錯誤,結局是反右傾,帶來嚴重後果。促使箇人崇拜逐漸抬頭;嚴重打擊了民主生活,錯誤打擊了一大批敢講真話的人,使得階級鬥爭擴大化進一步升級;經濟建設中,原本察覺到的左傾錯誤又繼續延續。

评述 1975 年的全面整顿

在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下,國民經濟陷入嚴重混亂,鄧小平受命于危難之際,根據毛澤東三項指示(學習理論,反修防修;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進行全面整頓。

整頓鐵路系統,調整各鐵路局,疏通了堵塞狀況。以鋼鐵業帶動其他工業行業的整頓,使工業生產狀況逐月好轉。強調實現農業現代化。整頓軍隊,調整領導班子。整頓科技工作。文藝方面強調百花齊放。整頓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对各方面大刀阔斧的整顿收到显著效果。鄧小平淸除“左”傾錯誤,遭到“四人帮”与毛泽东的不满,他提出的「三项指示为纲」后来遭到了错误批判,成为“右倾翻案”的主要“罪状”之一。1975 年的整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重要出发点。

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意义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但四人幫把它搞得混亂不堪,精神枷鎖還沒有粉碎,十分需要撥亂反正。形成热烈討論。

邓小平等老同志支持這場爭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反对照抄马列毛泽东的原话。

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争论,从理论上否定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两个凡是」方針,衝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思想的束縛,促進全黨全國人民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論述

论述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1905 年 11 月,孙中山在民報发刊词中將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歸結爲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卽推翻滿淸,建立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核定地價,按價收稅。

在十月社会革命的影响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義主張「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反對帝國主義,主張中國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主張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權,賣國者、軍閥不得享有民權。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徵收私人土地,分配農民耕種,防止土地權被少數人操控;大企業應由國家經營管理,使私人資本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新三民主義比舊的有許多進步。新的民族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帝主張,提出各民族平等。新的民權主義看到了歐美代議制的弊病,意識到蘇俄「人民獨裁」政體的優越性,把民權和反帝鬥爭結合起來。新的民生主義提出耕者有其田,意識到土地問題是民生問題的根本。

旧三民主义还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而新三民主義有了反映其革命精神的根本政策,卽三大政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指出區分新舊三民主義的主要是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理論,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基本相同,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但也都有局限性。如否认阶级斗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混淆了民生主義和共產主義。

但都具有革命精神,爲的是爭取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揭示了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時代主題。

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变化

土地政策經歷了土地革命時期到抗戰時期到解放戰爭三階段的變化。

八七会议後土地制度的革命进入实施階段。中共六大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财产,收归农民代表会议,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使用;對於富農,應根據其政治态度决定对待他们的政策,六大的决议基本上是正确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都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1928 年 12 月制定井岡山土地法,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分配后一律禁止买卖。1929 年 4 月颁发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土地」。1930 年 9 月六届三中全会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原则,「不禁止土地买卖。」

抗战時期,1942 年 1 月通过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必须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要保存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富农租息照减,有條件的保护其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以联合富农。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確立了貧僱農的政治優勢,聯合地主富農,鞏固了解放區的革命政權。

1947 年 7 月召開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劳动人民的高利贷债务。一切地主的土地財產由乡村农会接收,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土地改革的实行,使党和解放军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得到了充足的後備来源。

土地革命時期富农问题得到没有恰当的解決,抗戰後聯合富農。土地買賣和租賃問題。

谈谈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的各自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八年抗战是指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抗日斗争。

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抗日斗争过程。1932 年一‧二八事变,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3 年长城抗战,是第一次较大规模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役。1933 年冯玉祥等与共产党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掀起察哈尔抗战。1936 年傅作义发起绥远抗战。东北抗日联军和爱国官兵構成局部抗战。

八年抗战是七七事变后开始的全国性抗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进攻中国内地的开始,也是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起点。

十四年:“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是同一事件的两个阶段。1931 年至 1937 年,虽然战争时而继续时而停止,但是灭亡中国的政策并未放弃,九一八卽是其征服中國的開始,從來不是區域性事件。”“九一八事变后某些地区‘剿共’战争的激化,并不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只是扭曲历史的一种表象。它并不象有人认识的那样,这是国内阶级矛盾为主的自然发展,而是悖国情违民意的倒行逆施

八年: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由自发的、局部的的抗日斗争,发展到全民族的共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阶级矛盾开始下降到次要地位,共产党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民党由不抵抗到抵抗,由消灭共产党到接受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八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局的关键,旣不是抗日救亡运动,也不是以往史学界所简单认为的‘阶级矛盾’,而是国家的统一问题。之前的不是國家行爲,是被動的抵抗,間斷性。中國並未進入戰爭狀態。

不論如何,兩箇概念都可進行更精細的學術描述,如果專就中學教材而言,我認爲十四年更合適。凸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强调国民党爱国将士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将士的牺牲与贡献。中华民族有着高度的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値得传承和发扬

论述中共七大

在抗戰勝利前夜,爲團結全黨全國人民,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爭取光明的中國之命運,1945 年 4─6 月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预备会上,毛泽东提出这次大会的方针是:团结一致,爭取勝利。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指出中國为了争取光明的前途,必须「放手发动羣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具体化。

报告提出了党的具体纲领: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彻底实现人民的言论、出版、结社等基本自由;反对独裁者的专制的统一,實現人民的民主的统一;创造人民的军队;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等等。

刘少奇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新的党章,对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和基本任务、组织原则和作风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發揚共产党的羣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规定黨員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农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联系。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服从党的纪律规定为党员的义务,批評建議黨員的權利。新党章巩固了延安整风的成果,进一步加强了党的思想組織建设。

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指明了共产党在三种不同地区的军事任务。在全国,要求成立一个民主的聯合統帥部,改造國民黨军隊;加強對淪陷區人民的政治爭取工作,爭取敌伪军警反正。總的思想是实行从抗日游击战到正规战的战略转变,以迎接抗日大反攻。

七大是团结的模范、自我批评的模范、党内民主的模范。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幟下,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这就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论述三线建设及其历史意义

三線建設是六七十年代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的战略后方建设,三線是相對於一線、二線而言的,是根據地理區域劃分爲後方的地區,分西南三線、西北三線兩大片。

1964 年,周邊國際關係緊張,美蘇加緊對我國的軍事威脅,備戰問題提到重要議程上。4 月軍委發佈報告,認爲戰備問題嚴重,毛澤東引起重視,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認爲大戰核戰爭都是可能的。

此後開展以戰備爲指導思想的國防科技基礎建設。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國防工業要靠山分散隱蔽進山洞,搬遷項目要大分散小集中,三線佈局最關鍵在於分散。總的思想是使国防工业要适应现代战争要求,把三线建设成一个“打不烂、炸不垮”的后方战略基地,能够坚持战时生产和科研。實施上,沿海工業遷往內地,內地基礎設施建設加緊進行,在西南西北儲備糧食、石油、鋼材、有色金屬等戰略物資。

三線建設从 1964 年開始歷經三箇五年計劃,決策快、動員廣、規模大、時間長,是我國最重要的一次戰略部署,促進內陸省區的發展。建成一批以能源、國防、原材料加工爲主的、科研生產一體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如攀枝花鋼鐵產業、綿陽電子產業、西昌航天城。

但也有經驗教訓,當時黨中央對戰爭局勢估計的過於嚴重,錯過了發展東南沿海時機。「備戰備荒爲人民」成爲六七十年代國民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集中精力解決吃穿用問題」的三五計劃沒有完成,人民生活水平長時間得不到提高。軍事企業生產車間分散,給生產帶來不利。發展市場經濟後後,三線建設中建立的企業陷入困境。

试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1978 年 12 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中心议题是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在準備會上提出了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堅決批判了兩箇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現代化建設纔能順利開展。是三中全會的指導思想。

2、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疾風暴雨式的階級鬥爭已經結束,應嚴格區分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改變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上層建築。在社會主要矛盾上恢復了八大的正確論斷,是政治路線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

3、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作出了调整国民经济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當前國民經濟中比例失調狀況沒有改變,生產流通分配中的混亂現象沒有消除。當前經濟管理體制過於集中,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讓企業和地方獲得更多經營管理自主權。

4、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過去一箇時期內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當前要特別注意強調民主。要保障人民民主,就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5、健全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保障党员权利,健全党规党纪。一切不符合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做法應該堅決糾正;保障黨員在黨內對上級領導提出批評意見的權利;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嚴守黨紀。

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使廣大幹部羣眾從箇人崇拜和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實現了國家發展戰略的根本轉變,成爲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歷史轉折。

走向破裂的同盟:结合史实评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49 年 12 月毛澤東訪蘇,經過一系列博弈,斯大林表示過去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已不適用,必須另訂新約。1950 年 2 月舉行簽字儀式。規定應共同抵制日本及同盟國侵略,若遭侵略,另一方應該盡全力予以援助。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新中國成立后與外國政府簽訂的第一箇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條約,鞏固了兩國的友好關係,開始了蜜月期的合作階段,使中國能夠放手和較快的進行國內的建設工作。蘇聯的貸款讓新中國能夠開展基礎建設。

然不到十年間,兩國關係不斷走向惡化。1958 年蘇聯提出建設中蘇共管的長波電台和艦隊,毛澤東拒絕後蘇聯大爲不滿,認爲損害了中國主權。1958 年炮擊金門,沒有給蘇聯通報,蘇聯氣憤。

1959 年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技術資料。1960 年 7 月蘇聯突然決定立卽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廢除全部科技合作項目,停止供應重要設備和物資。背信棄義的行動加重了中國的經濟困難,進一步破壞了兩國關係。蘇聯還有貸款,決定用五年還淸貸款,用農副產品還債,進一步加劇人民生活困難。

1963 年 7 月,中蘇兩黨在莫斯科會談,蘇共發表公開信,全面挑起中蘇論戰。中共中央相繼發表九評蘇共公開信,指名批評赫魯曉夫修正主義。中蘇論戰維護了黨和國家的獨立自主地位,對於反對大國沙文主義、霸權主義,獨立自主解決本國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1966 年中共未派代表出席蘇共二十三大,兩黨關係就此中斷。此後中苏边界冲突逐步升级,1969 年爆发的珍宝岛流血事件,使两国关系一度走到战争的边缘。

中苏关系至少在 70 年代之前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論戰中修正主義的含義含糊不淸,不仅没有产生什么合乎实际的思想理论,同时还禁锢了党内的某些探索,成爲導致階級鬥爭擴大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廬山會議、強調階級鬥爭、四淸運動、文革,將右派與修正主義聯係在一起。新中国的头 30 年里发生的重大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在處理矛盾是往往秘而不宣,不對民眾公開,在問題達到相當重的程度後纔有所知曉,造成思想上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