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姓名 | 获奖名次 |
---|---|---|---|
1 | 李寒萧 | 再探 | 一等奖 |
2 | 厉承祥 | 嘉祥武梁祠东壁画像所见“聂政刺韩王”故事——兼论文化大、小传 统下故事的“情节-主旨”结构 | 一等奖 |
3 | 申雪 | 文化外交视阈下对燕京大学建设中美国力量的历史考察(1919-1952) | 一等奖 |
4 | 陈润丰 | 从英雌到女妖:基于性别视角的沈佩贞女权实践考察 | 一等奖 |
5 | 张泽 | 环境史视野下的日军侵华细菌战 | 一等奖 |
6 | 米慧 | 汉画中的凤凰和朱雀形象辨析 | 一等奖 |
7 | 考舸 | 鼠患鼠安:论一战西线堑壕中的人鼠关系演变 | 一等奖 |
8 | 王晋卿 | 古书考辨视野下“疑古”与“重建”的纠葛 | 二等奖 |
9 | 莫雪涛 | 班簋铭文集释 | 二等奖 |
10 | 智慧 | 皮锡瑞对 | 二等奖 |
11 | 李鹏 | 唐代扬州海上交通及其影响 | 二等奖 |
12 | 张俊毅 | 至元年间的“理财”与 | 二等奖 |
13 | 张书田 | 民国时期雁北地区妇女社会地位探析–以走西口老人南二女口述裹脚经历为中心 | 二等奖 |
14 | 查少琛 | 二等奖 | |
15 | 马海天 | 北伐记忆与蒋介石政权合法性建构——以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为中心 | 二等奖 |
16 | 王宇昕 | 三个“一”:20 世纪 30 年代蒋介石文人集团对法西斯主义中国化的鼓吹 | 二等奖 |
17 | 季家希 | 论明清文人印章的印石 | 二等奖 |
18 | 彭代琪格 | 困境与希望:法国穆斯林女性社会融入问题初探 | 二等奖 |
19 | 闫波桥 | 波罗的海海军储备品贸易与风帆时代早期的英国海权 | 二等奖 |
20 | 吕洋 | (1920–1937) | 二等奖 |
21 | 夏子媛 | 三等奖 | |
22 | 赵茂莎 | 河汉若只天上有——试论隋代洛阳城“洛水贯都”布局与城防功能 | 三等奖 |
23 | 彭紫荆 | 北大简 | 三等奖 |
24 | 陈子梁 | 宋辽战争前后幽州地区的军事形势与本地经济发展 | 三等奖 |
25 | 张欣 | 元朝汉儒和色目儒士政治境遇迥异原因探讨 ——以许衡和廉希宪比较研究为代表 | 三等奖 |
26 | 崔玉华 | 从津卢铁路到关内外铁路:胡燏棻的贡献 | 三等奖 |
27 | 朱丁睿 |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前黄炎培之心路历程及其北上 | 三等奖 |
28 | 陈亦超 | 甘肃庄浪“保护神”刘沪将军与神灵信仰 | 三等奖 |
29 | 李文静 | 汪伪“新国民运动”述论 | 三等奖 |
30 | 韦祎 | 六十年京企职工的生活变迁——基于北京玻璃厂家庭成员的口述研究 | 三等奖 |
31 | 张韵琪 | 浅议英国在直皖战争中的军事介入 | 三等奖 |
32 | 卢一丹 | 娱乐中的纷争:论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对美国电影传播的讨论 | 三等奖 |
33 | 陈俊伶 | 三等奖 | |
34 | 舒悦 | 三等奖 | |
35 | 安云翔 | 魏玛与民国:两个“文化盛世”的成因 | 三等奖 |
36 | 李潇 | 利益结构视角下的 1905 年抵制美货运动 | 三等奖 |
37 | 吴明明 | 说“独化” | 鼓励奖 |
38 | 陈博洋 | 从武强张氏“一门好善”看清代政府、地方士绅与灾害救济 | 鼓励奖 |
39 | 周子越 | 地方精英王应熊 | 鼓励奖 |
40 | 史晓慧 | 浅谈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路线 | 鼓励奖 |
41 | 曾柳卿 | 试论西汉的酷吏与皇权——以西汉酷吏的职官为依据 | 鼓励奖 |
42 | 宣柳 | <庄子·杂篇>异文集录 | 鼓励奖 |
43 | 沈佳敏 | 论汉文帝养臣下以“节” | 鼓励奖 |
44 | 南芳 | 1900-1927 西方饮食在北京的传播与分流 | 鼓励奖 |
45 | 张传强 | 从胡适的文学观看胡适思想的反传统性 | 鼓励奖 |
46 | 董芮 | 简谈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式副刊的互动关系——以 | 鼓励奖 |
47 | 刘知林 | 1936 年南京工业安全展览会历史考察 | 鼓励奖 |
48 | 余越 | 从当事人回忆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史实 | 鼓励奖 |
49 | 汪晓竹 |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对日外交的探索——以 | 鼓励奖 |
50 | 崔伽瑜 | “夫人外交”始末 —— 宋美龄 1942 年访美评析 | 鼓励奖 |
51 | 叶艳华 | 英敛之与二十世纪初天主教的本土化 | 鼓励奖 |
52 | 刘翔宇 | 近代中国女性时尙杂志的发展和特点 | 鼓励奖 |
53 | 吴剑 | 东三省报纸对郭松龄反奉的反应——以 | 鼓励奖 |
54 | 独力 | 非基督教运动期间基督教界的反应与新文化、新思潮关系的思考 | 鼓励奖 |
55 | 高琪 | 清末时期中国小学教育的艰难探索 | 鼓励奖 |
56 | 鲍天璐 | 近代上海菜市场环境卫生观念的变迁 | 鼓励奖 |
57 | 常家玮 | 抗日战争后期报刊报道初探——以 1945 年“中苏谈判”为例 | 鼓励奖 |
58 | 李星 | 简论五四运动中的傅增湘 | 鼓励奖 |
59 | 崔一默 | 留日学者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以吴汝纶为例 | 鼓励奖 |
60 | 彭超 | 新文化运动与赵紫宸的基督教革新思想 | 鼓励奖 |
61 | 刘杰 | 熊希龄与热河行宫国宝失窃案 | 鼓励奖 |
62 | 呼江山 | 徐复观儒道贯通之研究 | 鼓励奖 |
63 | 于娟 | 出山还比在山清?——从蒋廷黻管窥民国时期的学者从政的价値 | 鼓励奖 |
64 | 钟明浩 | “据学理以平亭两造”——新文化运动中常乃惪文化思想探析 | 鼓励奖 |
65 | 冶艳蓉 | 镰仓幕府的“菊与刀”——从镰仓幕府的建立看源赖朝性格中的日本文化 | 鼓励奖 |
2017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姓名 | 获奖名次 |
---|---|---|---|
1 | 颠覆“结构”与回归“个体”——再议“新文化史”研究的 内在一致性 | 查少琛 | 一等奖 |
2 | 围与挫败:斯托克利•卡迈克尔的“黑人权力”思想探析 | 陈至清 | 一等奖 |
3 | 金文“嚴在上”解 | 吴明明 | 一等奖 |
4 | 府行刑权力与京畿地区司法格局变化——以“重 杖一顿处死”为中心 | 南芳 | 一等奖 |
5 | 1933-1935 年日苏是否交战:美国驻外使节的观察与分析 | 刘畅 | 一等奖 |
6 | 莫理循在“二十一条”交涉期间的对华态度 | 曲宁馨 | 一等奖 |
7 | 一涵五四前后思想的演进——以报刊同人圈为切 入点 | 朱丁睿 | 一等奖 |
8 | 奥古斯丁 | 独力 | 二等奖 |
9 | 朝日关系恢复与变化——以朝鲜通信使为考察中 心 | 范沛沛 | 二等奖 |
10 | 知识精英在安东尼王朝——弗隆托对元首及其统治的影响 | 郑伊楠 | 二等奖 |
11 | 试论唐代河东道县令的选授与迁转 | 李颖 | 二等奖 |
12 | 王明明 | 二等奖 | |
13 | 景帝中二年令与汉代的视丧事 | 王泽 | 二等奖 |
14 | 国作品译介与社会变迁——从 | 毛宇航 | 二等奖 |
15 | 猜忌与协调:1922 年美、日与第一次直奉战争 | 张韵琪 | 二等奖 |
16 | 试论美英针对“华北自治运动”政策的一致与分歧 | 宋林凯 | 二等奖 |
17 | 报刊舆论与杨荫榆历史形象的构建 | 程一帆 | 二等奖 |
18 | 道德拉锯战:保险欺诈的猖獗与防治(1927- 1949) | 何昕 | 二等奖 |
19 | 20 年代美日两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与第二次直奉战争 | 王昱婷 | 二等奖 |
20 | 魏晋南北朝墓室和绘画图像“灵芝形树”考 | 尹玉林 | 三等奖 |
21 | 夏子媛 | 三等奖 | |
22 | 宗教改革与民族精神的形成–路德宗对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 的作用 | 胥晨曦 | 三等奖 |
23 | 简论 18 至 19 世纪印度疫病理论的构建与影响 | 张铭 | 三等奖 |
24 | 咸味的权力——先秦至汉的“盐官” | 李仪琛 | 三等奖 |
25 | 明清时期“粤中多盗”初探——以 | 李子杰 | 三等奖 |
26 |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对“孝”思想的阐释与当代价値研究 | 崔健豪 | 三等奖 |
27 | “得”“治”之间:耶律阿保机时代契丹南进新论 | 陈子梁 | 三等奖 |
28 | 大树的生长—— | 柯棋瀚 | 三等奖 |
29 |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几个问题再探——以毛泽东的文本 为主要入口 | 吴昕璇 | 三等奖 |
30 | 论胡适女性解放思想中的个人主义 | 李新蕊 | 三等奖 |
31 | 毛泽东、蒋介石围绕济南战役展开的战略对决——济南战役 胜利 70 周年纪念 | 赵雅婷 | 三等奖 |
32 | 清末民国时期的体育徽章研究 | 韩宗眞 | 三等奖 |
33 | 从政党背景看“新贤良主义”论争 | 吴迪芃 | 三等奖 |
34 | 简析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前夕国共两党的分裂倾向——以“马 日事变”为例 | 孙祺 | 三等奖 |
35 | 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系课程特色研究 | 陈博洋 | 三等奖 |
36 | “减”与“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北京高校精简工作研究(1960–1963) | 武瑞 | 三等奖 |
37 | 试探究喀提林阴谋的眞相——兼议撒路斯提乌斯的史学 | 余越 | 鼓励奖 |
38 | “荷马王权”在迈锡尼早期王权和城邦民主政治中的因承问 题 | 吴靖 | 鼓励奖 |
39 | 近年来 | 葛康佳 | 鼓励奖 |
40 | 王映月 | 鼓励奖 | |
41 | 扶风窦氏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东汉西北防线收缩 | 韦祎 | 鼓励奖 |
42 | “而攻守之势异也”——“匡饬异俗”与秦灭亡缘由 | 张颖 | 鼓励奖 |
43 | 晚唐五代宋初报恩寺会计文书的计量考察 | 彭紫荆 | 鼓励奖 |
44 | 中国历朝对曹操的评价探究 | 周恒宇 | 鼓励奖 |
45 | 徐桥 | 鼓励奖 | |
46 | 简牍视角下的秦汉逃亡犯罪:以张家山、岳麓简 | 刘帅 | 鼓励奖 |
47 | 刊载广告内容研究——从中看新文化运动早期的宣传重点和学习对象 | 赵悦 | 鼓励奖 |
48 | 李诗雨 | 鼓励奖 | |
49 | 1893 年初华南地区的寒潮灾害与社会反应——以 | 刘用盛 | 鼓励奖 |
50 | 但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平等——论伪满时期“中国 人不许吃大米” | 李智豪 | 鼓励奖 |
51 | 中西新旧兼容:社会转型时期银行家卞白眉的教育思想考察 | 易雨晴 | 鼓励奖 |
52 | 躬行实践——倭仁的理学思想与实践 | 李昊阳 | 鼓励奖 |
53 | 慧仙女工学校考——以 | 崔玮璇 | 鼓励奖 |
54 | 浅论胡适与顾颉刚的关系 | 金慧英 | 鼓励奖 |
55 |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浅谈顾颉刚为首的禹贡学人 | 刘冠男 | 鼓励奖 |
56 | 二十世纪 30-40 年代北京中学教育中的集体意识和个性发展 ——以贝满女中开设活动为中心的考察 | 张子秋 | 鼓励奖 |
57 | 1920 年代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高师改大”经过——以李建勋校长在校经历为中心 | 洪英 | 鼓励奖 |
2018
此次论文竞赛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外审专家双匿名评审,以下同学获得一、二、三等奖,特此公示(同一获奖级别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姓名 | 获奖名次 |
---|---|---|---|
1 | 英国在 1929-1934 年国联对华技术合作中的态度探析 | 吴迪芃 | 一等奖 |
2 | 耶律阿保机“我要幽州”考辨 | 陈子梁 | 一等奖 |
3 | 英国铅中毒问题及解决 (1864-1927) | 郑伊楠 | 一等奖 |
4 | 与他者相遇:瓷器与近代中欧的跨文化交流 | 闫波桥 | 一等奖 |
5 | 元魏宗室阶层自孝武帝至北齐初年仕宦边缘化进程探析——以出土墓志为线索的考察 | 王云菲 | 一等奖 |
6 | 英美对华政策与华北政局(1933-1937) | 马伟钧 | 一等奖 |
7 | 晚唐政治文化视域下的黄巢起义 | 高超 | 一等奖 |
8 | 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与破灭对民众社会心理嬗变的影响——以马占山降日为例 | 韩双龙 | 一等奖 |
9 | 孙思琪 | 二等奖 | |
10 | 休闲空间、权力场域与文化意象的构建——以近代京师万牲园为中心的考察 | 赵昕昕 | 二等奖 |
11 | 从黑格尔到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承续与嬗变 | 冉博文 | 二等奖 |
12 | 浅析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以 1937 年 | 宋林凯 | 二等奖 |
13 | 立德与清末反缠足运动的内与外 | 艾泽文 | 二等奖 |
14 | 中世纪穆斯林视角下的“法兰克人”形象 | 马鸣强 | 二等奖 |
15 | 激进与不妥协——从红袜子看美国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激进女权 主义运动 | 欧雪微 | 二等奖 |
16 | 近代的晋祠——从酬神空间向多元公共空间的转换 | 武瑞 | 二等奖 |
17 | 壬辰战争前日本对东亚局势的把握及情报收集 | 范沛沛 | 二等奖 |
18 | 土木之变后王振历史形象的形成——兼论文官与皇权影响下的宦官历史书写 | 翟明杰 | 二等奖 |
19 | 七七事变前后吴宓的心态变化——以 | 邢海 | 二等奖 |
20 | 1935 至 1937 年胡适、蒋介石之间政治关系的演变 | 张子秋 | 二等奖 |
21 | 论袁世凯的美国观 | 陈兴 | 二等奖 |
22 | 由鄞县到临安:两宋之际四明史氏的崛起道路 | 龙耀祥 | 二等奖 |
23 | 探究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王超民 | 二等奖 |
24 | 清代广东地区“禁溺女”探析 | 刘宁 | 三等奖 |
25 | 清代殿试卷的史料价値探析——以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卷为中心 | 李玉伟 | 三等奖 |
26 | “史丹夫妇谋杀案”探析 | 雷良 | 三等奖 |
27 | “桃李子”谶谣与李唐政权合法性之建构 | 王颖怡 | 三等奖 |
28 | 张端成 | 三等奖 | |
29 | 民国时期外交官的驻外生活——以 1928-1932 年 | 高玙姝 | 三等奖 |
30 | 清华简伊尹诸篇所见夏商之际史事考 | 彭紫荆 | 三等奖 |
31 | 唐代行人往来与津关制度——兼论“津”、“关”概念区分 | 洪英 | 三等奖 |
32 | 曾伯桼壶铭文柬释——结合传世曾伯桼青铜簠的考察 | 薛铭博 | 三等奖 |
33 | 神谕兆示与命运同一性的解构与再建构—— | 景凡芮 | 三等奖 |
34 | 两岸视域下台湾新文化运动的“破旧立新”——以 | 洪思音 | 三等奖 |
35 | 本族性祭祀秩序的建构——以秦诸畤为例看秦代国家祭祀的演变及历史影响 | 林彦兴 | 三等奖 |
36 | 辛亥革命中黄兴对袁世凯态度的变化 | 刘爽 | 三等奖 |
37 | 乾隆朝中缅边境贸易探析——以两国关系演变为中心 | 钟朦 | 三等奖 |
38 | 20 世纪 20 年代哈尔滨“双十节”史考——以 | 王佳玥 | 三等奖 |
39 |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革命战争动员的方式——以 | 周凌宇 | 三等奖 |
40 | 黎锦熙与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 | 庄倩 | 三等奖 |
41 | 梁漱溟“孝”思想研究 | 郭瑾瑾 | 三等奖 |
42 | 从传统习俗角度分析 1860-1900 年山东教案频发的原因 | 李童 | 三等奖 |
43 | 雷次宗的喪服學 | 柯棋瀚 | 三等奖 |
44 | 从“赘阉遗丑”到“命世之才”——曹操家世与早期活动 | 刘泽元 | 三等奖 |
45 | 中共中央对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思考(1949-1953) | 吴昕璇 | 三等奖 |
46 | 罗马共和国末期伊壁鸠鲁“快乐论”的异化及其对罗马传统精 神的冲击 | 王嘉钰 | 三等奖 |
47 | 五四运动的天南反响——以新加坡华文报纸 | 顾沁 | 三等奖 |
48 | 五四运动后天津地区抵制日货运动研究 | 刘茜茜 | 鼓励奖 |
49 | 北宋士大夫丧葬风俗新探——以延时葬为中心 | 宁轩 | 鼓励奖 |
50 | 传统社会对游民的推拉力作用探析——以宋代“浮浪之人”为例 | 郑雅心 | 鼓励奖 |
51 | 从治病到政治——陈果夫的 | 李佳倩 | 鼓励奖 |
52 | 清初“孝治天下”思想形成初探 | 李树婷 | 鼓励奖 |
53 | 海内皆臣——大一统与秦始皇的海洋意识 | 马燕 | 鼓励奖 |
54 | 明清之际贰臣群体形象变迁初探——以洪承畴、范文程为例 | 赵鸿宇 | 鼓励奖 |
55 | 唐代女性妆容中的胡风 | 陆芳卉 | 鼓励奖 |
56 | 礼仪之争中康熙态度演变考论 | 郑济航 | 鼓励奖 |
57 | 避讳方法中的空字和同韵改字现象 | 白眞眞 | 鼓励奖 |
58 | 北宋元丰改制前官员赴任期限小考——兼论逾期不赴的处置问题 | 胡堰菱 | 鼓励奖 |
59 |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商业贸易——以潮汕抽纱业为例 | 廖尉伶 | 鼓励奖 |
60 | 明代皇子童蒙教育探析——以 | 景悦 | 鼓励奖 |
61 | 论怡亲王允祥与雍正的关系 | 李晨宇 | 鼓励奖 |
62 | 试析唐代官员亲属的迁徙流动——以 | 王思林 | 鼓励奖 |
63 | 明清鼎革之际的士人心态与际遇选择——以明末清初传奇创作为中心 | 汤阳 | 鼓励奖 |
64 |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中东史研究 | 许健 | 鼓励奖 |
65 | 论汪精卫对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异化 | 杨沐蓉 | 鼓励奖 |
66 | 越南战争中人道主义灾难的分析与反思 | 崔健豪 | 鼓励奖 |
67 | 包揽钱粮与擅兴词讼:清中期基层社会官与绅的权力博弈—— 以乾隆二年进士傅彤为切入点 | 张学骞 | 鼓励奖 |
68 | “皇权不下县”:清末土地买卖中体现的皇权边界 | 陈陶然 | 鼓励奖 |
69 | 从 | 胡潇予 | 鼓励奖 |
70 | 英国对苏政策与冷战的缘起 | 任珊 | 鼓励奖 |
71 | 从阎锡山的“中的哲学”思想探究其在西安事变的作用 | 周恒宇 | 鼓励奖 |
2019
序号 | 题目 | 姓名 | 获奖级别 |
---|---|---|---|
1 |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终结——以蒋介石的考虑为中心 | 赵鸿宇 | 一等奖 |
2 | 东汉张景碑复原及其所见乡里吏员考 | 陈金泉 | 一等奖 |
3 | 论克罗齐历史书写中的“历史性” | 宁轩 | 一等奖 |
4 | 罗马文明开放性特征论析——以角斗活动发展为例 | 杨陶 | 一等奖 |
5 | 魏晋时期范阳祖氏的社会身份与家族网络——以祖逖为中心的研究 | 高超 | 一等奖 |
6 | 皇权与技艺:从造办处档案看雍正朝刻字作制器 | 王思林 | 一等奖 |
7 | “武陵”得名及其演变过程之探索 | 徐佳炘 | 一等奖 |
8 | “保守疆土”与“地方主义”:近百年来有关“东南互保”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叙述及其嬗变 | 景凡芮 | 一等奖 |
9 | 欧陆无战事:从英国外交档案看 1935 年意埃战争的爆发 | 林泓璇 | 一等奖 |
10 | 时论靶心与治体丕变:晚清则例的删削与政治改革 | 张学骞 | 一等奖 |
11 | 混合政体的理论与实践——以“希腊化”时代为中心的考察 | 赵茜雅 | 二等奖 |
12 | 苏联与五四宪法的制定再探 | 邢海 | 二等奖 |
13 | 如何进行反帝反封建:1915 至 1924 年毛泽东关于革命道路之探索与实践 | 郑雅心 | 二等奖 |
14 | 罗马帝国初期的民族融合研究——以多民族政治参与为中心 | 宿雅婷 | 二等奖 |
15 | 美国农村学校的发展转型之路——以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松山学校为例 | 彭麒霖 | 二等奖 |
16 | 试析国民党对宋教仁遇刺案的态度——兼论宋教仁遇刺案于“二次革命”之意义 | 周凌宇 | 二等奖 |
17 | 吴冠臻 | 二等奖 | |
18 | 从盛世叩阍至开禁京控——清代乾嘉时期的民意上达与基层治理困境 | 李云逸 | 二等奖 |
19 | 皇帝权力与君主形象书写取向嬗变研究——以司马懿形象构建为中心 | 刘焱麒 | 二等奖 |
20 | 袁世凯称帝前后的舆情(1914-1916) | 路阳 | 二等奖 |
21 | 芮国铜器与芮国史实探微 | 薛铭博 | 二等奖 |
22 | 从期待到震动:1919 年中国各界对于巴黎和会的关注——以 | 李晓静 | 二等奖 |
23 | 遣策向衣物疏的转变及其性质,功能与作用——兼论中古衣物疏对“故物”的强调 | 李和成 | 二等奖 |
24 | 颜惠庆与山东问题 | 汤阳 | 二等奖 |
25 | 清代会同四译馆“馆禁”制度考论——以朝鲜燕行使为中心 | 顾沁 | 二等奖 |
26 | 中古士人随葬 | 翟明杰 | 二等奖 |
27 | 汉以前五色帝祭祀考 | 李晨宇 | 三等奖 |
28 | 竞技场的等级秩序——以角斗士为中心 | 陈照玥 | 三等奖 |
29 | 张载军事思想解读 | 贺千禧 | 三等奖 |
30 | 清代中晚期食品安全意识与监管体系探析–以茶叶为中心的考察 | 朱国静 | 三等奖 |
31 | 誉之为圣贤,谳之为元凶——晚清以来对曾国藩的多维度评价 | 褚邈 | 三等奖 |
32 | 从“逆德”到“道德” ——先秦儒家勇德观念的嬗变 | 罗靖曦 | 三等奖 |
33 | 史书中霍光形象的塑造与分裂 | 王思鉴 | 三等奖 |
34 | 梅尼克晚年思想再探究 ——以 | 段建雯 | 三等奖 |
35 | 美国镀金时代财富思想中的“自由”“平等”观 | 邱筠婷 | 三等奖 |
36 | 从文人书写看唐代野猪的地理分布 | 王心怡 | 三等奖 |
37 | 士绅社会视角下的明末奴变问题探析——以江南地区为中心 | 徐桥 | 三等奖 |
38 | 武则天名讳谥号发覆 | 蔡平 | 三等奖 |
39 | 清初明遗民的价値取向探究——以柳敬亭的多方书写为中心 | 漆梦云 | 三等奖 |
40 | 从生死观视角下探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新内涵 | 郎煜萱 | 三等奖 |
41 | “宋案”前后民国初年政治走向之探析 | 刘怡 | 三等奖 |
42 | 史学与自我的反思——从“周史功罪论”解析龚自珍尊史思想的转变与整合 | 张帅旗 | 三等奖 |
43 | 1945-1946 年蒋介石运兵东北之研究 | 李树婷 | 三等奖 |
44 | 忠义与复仇:伍子胥的历史评价演变 | 李仪琛 | 三等奖 |
45 | 探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对西南地区民生的影响 | 湖蓝 | 三等奖 |
46 | 舜之“二妃”形象在汉唐的书写与构建 | 宋南瑶 | 三等奖 |
47 | 1937 年何应钦对七七事变的处置 | 张墨润 | 三等奖 |
48 | 浅析十八世纪后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内部管理权变化 | 陈欣 | 三等奖 |
49 | 大汗的旗帜——中日战争背景下成吉思汗的评价与认同问题 | 陈兴 | 三等奖 |
50 | 秦汉时期山林保护思想初探——从竹类资源入手 | 王耀璞 | 三等奖 |
51 | 罗马法的复兴——以 | 李传奇 | 三等奖 |
52 | 省港大罢工中的英国对策——以 | 陆芳卉 | 三等奖 |
53 | 历史记忆与西南联大——一个基于史料学的考察 | 李玉伟 | 三等奖 |
54 | 论秦人国家祭祀的本族性——以诸畤为中心 | 林彦兴 | 三等奖 |
55 | 史学理论视野下的明代卫所研究回顾 | 秦雅婕 | 三等奖 |
56 | 德国历史主义传统与相对主义问题 | 郭茂宇 | 鼓励奖 |
57 | 衡阳战役新认识 | 陈陶然 | 鼓励奖 |
58 | 公行于世到销声匿迹——传播视角下的 | 李沙沙 | 鼓励奖 |
59 | 中国 1851 年天平天国起与义的印度 1857 年民族大起义的比较——以两国起义前的历史背景为中心 | 郑皓舰 | 鼓励奖 |
60 | 反教与排外交织的日照教案 | 陈力文 | 鼓励奖 |
61 | 方孝孺述评 | 许健 | 鼓励奖 |
62 | 试析朱尔典的外交活动对西藏问题的影响(1906-1920) | 洪思音 | 鼓励奖 |
63 | 历史书写的差异——以 | 赛楠 | 鼓励奖 |
64 | 以 | 陈楠峰 | 鼓励奖 |
65 | 从“彭襄弃妻”看“五四”时期的湖南女性解放思想——基于长沙 | 刘校宏 | 鼓励奖 |
66 | 唐宋之际李陵形象的变化探析 | 杨镕藩 | 鼓励奖 |
67 | 安南的独立与称藩——谈宋越熙宁战争对越南的历史意义 | 桂晨昊 | 鼓励奖 |
68 | 纳粹阴影下的德国青年——以 | 徐晓枫 | 鼓励奖 |
69 | 东周赐胙制礼制初探 | 水添辰 | 鼓励奖 |
70 | 1915-1917 年 | 张岩 | 鼓励奖 |
71 | 新中国成立前后基督教、佛教的社会主义化建设——以 | 谢鑫琳 | 鼓励奖 |
72 | 浅析唐朝中后期佛教的社会地位 | 荆润佳 | 鼓励奖 |
73 | 时代观与时间的三个维度——论西方史学中的时间观 | 田祉豪 | 鼓励奖 |
74 | 新文化运动在山西的展开初探 | 王雨璇 | 鼓励奖 |
75 | 山东省荣成市东楮岛村传统民居海草房的保护开发 | 熊太波 | 鼓励奖 |
76 | 建国前后佛教期刊内容的转变——以 | 王天昊 | 鼓励奖 |
77 | 中西古典史学观念比较研究 | 郑济航 | 鼓励奖 |
78 | 环境史视野下的开滦煤矿开发(1912-1945) | 王嘉钰 | 鼓励奖 |
79 | 社会的良心:20 世纪法德知识分子探析 | 钟佳利 | 鼓励奖 |
80 | 中东变局对库尔德问题的影响 | 马鸣强 | 鼓励奖 |
81 | 由打墙接檐等侵街行为所见唐宋城市变革 | 王浩琳 | 鼓励奖 |
82 | 回忆录与晚清宫廷历史研究——以 | 高嵚 | 鼓励奖 |
83 | 李中基 | 鼓励奖 | |
84 | 东晋末期的伧荒武将——探析不同时期对刘牢之的身份认同 | 袁欣梦 | 鼓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