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是一本学术期刊,是名副其实的人文科学研究前沿、重镇,借其内容可以解释,历史故事与“历史学”的差异,以及学术发展的一些历程。[限于专业,主要谈历史方面] 恰好还有几个契机:
- 前天 5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
- 本月是《文史哲》创刊 70 周年纪念(也是回信缘起)。
- 泰衡曾有幸修读多位《文史哲》编委老师的课程,同致敬意。
- 恰有获赠 1958 年《文史哲》一本,借此在篇末谈谈古旧书刊话题。
五朵金花
《文史哲》创刊号 1951.5.1 [编辑部官网图]
历史学“五朵金花”指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中国古代史研究辩论热烈的五个重大学术议题:
-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 农民战争问题
- 汉民族形成问题
- 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
-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上述问题的讨论,云集了当时多数知名历史学家,其结论向上辅佐国家方针,向下指导全民教育,当今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仍然深受系列讨论的影响。《文史哲》杂志,是“五朵金花”中三个问题的发起者之一,且是集中讨论的重要阵地。学术性的历史学,与我们日常阅读历史故事和趣闻区别很大。高端的历史研究与许多社会科学一样,是面向社会需求提供指导和参考的,这就需要提出总结性的、分析性的宏观问题,给出主观性的、多元性的综合结论,和经济学中选取最优发展模式是一个道理。所以,专业的历史学,要先读学术史,就好像要参与群聊讨论,自然要先看消息记录一样。当然也要广读史料,丰富的案例才能保证总结的全面。《文史哲》杂志的特点,就是常针对热点问题集中发表文章讨论,久之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氛围。近年来,该刊还引领了广受关注的“儒家是否为宗教”、“疑古与释古”等前沿问题,在历史学以外,如引领文学界的红楼梦研究、杜甫研究等讨论,亦如此。
八马同槽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八大教授”群像 [拍摄]
“八马同槽”形容的是山东大学在建国之初,历史系聚集八位著名学者的盛况(即上图雕像八位)。1951 年,山东大学书记兼校长华岗先生力主创办了《文史哲》期刊。此前,山大仅有一种内部杂志,全国的文科学术期刊屈指可数,今天学术期刊汗牛充栋,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无疑,当时可能有许多院系都做了办刊尝试,而从《文史哲》的经历来看,确实是困难重重。恰好在这一时间,山大历史系汇集了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 [luò]、赵俪生、陈同燮 [xiè] 八大著名教授,合称“八马同槽”。同时中文系还有名教授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高亨,合称“四大金刚”。在这些前辈,以及许多院系名教授的努力下,期刊才得以存活下来。比如期刊初创时,排印和销售等是教授们亲自上阵的。刊物想要产生影响力,需要全国学界都愿意看、愿意买,教授们主动发信“求售”,甚至垫资,辛苦支撑了很久。比如初创期刊缺稿,八大教授把自己的大部分创作都发表于此。这就意味着,如果期刊最终没有成名,创作就难以被学界所知晓了,假如在今天这堪称是“All in”的豪赌了。办出好的期刊,一两个人远远不够,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么多,需要学术团队熟悉各个领域,“八马同槽”恰好提供了这一保障。
海外传播
《文史哲》国际版 [编辑部官网图]
中文刊物,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极少能在海外打开市场,既有语言隔阂的原因,也有学术风格差异的原因。海外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史、哲的研究,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称为“汉学”。由于国内外学术长期双轨发展,且海外汉学深受西方价值影响,对许多问题的评价理解与国内截然不同。如典型的,夏代存在与否问题,其实是面对现成的遗址,不同评价体系决定遗址是否能称为夏代。类似的例子很多,尤其以清代和近现代的评价、阐释问题为多。交流可能带动启发,也可能加剧隔阂,部分曲解甚至伤害友谊。假如国际长期缺失中国学者的声音,这种隔阂可能越来越大,西方所认识的中国可能与实际越差越远。
因此,让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时为海外知晓,是有必要的。总书记回信中指出的“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正有这一方面的期待含义。《文史哲》创刊早,刊稿辩论热烈,长期位居中国人文学术期刊海外订阅量最前列(但总量仍不可与英刊同语),个人认为这是当下本刊的最大优势之一。令人深感启迪的是,《文史哲》团队近年来聘请外籍汉学家,重新创建《文史哲》国际版(如段首图片),从全球范围内征稿,而重点发表中国学者的学术论文。其宗旨是给国内学者提供参与国际汉学讨论的平台,也便于外国学者了解国内先锋学术成果和思想。面对国际汉学“市场”售不出中国货的困境,这不得不说是很有意义的举措。
古旧书刊
获赐《文史哲》1958 年第 11 期 [拍摄]
该期版权页 [拍摄]
复旦大学张灯学友年前于当地古旧书店见得此书,示我猜价。考虑到种种原因,猜的挺高,后来揭晓说 5 元钱,我严重翻车了,其为表慰藉赐来此书。古籍善本,一般指清代及以前的,内容精、用纸好、印刷细、印量少的书册,它们与文物一样有收藏价值(文物价值),这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如果所得古籍为罕见版本、或有名家批注,则还有文献价值,即读取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这需要一定的文献知识。现代的铅字印本,价格往往在一两位数,但也因种种原因有例外。例如上述 1958 年 11 期《文史哲》,恰好在名家荟萃时代,载有重磅文章,且是该刊第一次停刊危机的最末两期,我觉得就是因为想太多,所以翻车了。但反过来想,正是因为具备文献知识,按无用旧物购入的旧书,便有能力将其用在适当之处,比如将它用于《云游博物》案例,私以为值。
最后
泰衡有幸,本科受陕西师范大学派赴山东大学交换学习一年,承蒙许多老师厚爱,谨致谢忱!恰好逢见,李克强总理来校视察,亦安排了在《文史哲》编辑部的行程,可见国家对弘扬文化、振兴人文学术的殷切期待。
[《文史哲》编辑部所在的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培养本科生(大一从全校选拔)、硕士生、博士生,官网 www.rxgdyjy.sdu.edu.cn]
作者:李泰衡,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