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的故居

分别以德艺之故居、求索之故居、革命之故居为主题,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十处近现代历史故居为视角,追寻先贤精神品格,触摸近代历史记忆,探究古迹保护智慧

德艺之故居

“德艺”,字典释义为德行与才能,在我们回忆近现代名人时,以德艺闻名的先贤总是在我们心中占有重要份量,他们以抱道不曲的治学治艺态度,在艰难的岁月中留下了光辉的智慧、不朽的人格。

北京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以木工、卖画为生,小有名气,年近花甲时自改画风,创新发展了花鸟画法并首创了“红花墨叶”风格,自此声名日重、深受敬仰。晚年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获文化部“人民艺术家”称号。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位于北京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是一座完整的单体四合院建筑。初为清代宗室宅邸,1955年文化部购置此院供齐老居住,1957年齐老去世后筹建纪念馆,并作为北京画院办公地,2012年完成修缮重新开放,现为东城区文保单位。

庭院 · 北京传统四合院

1.四合院平面图,2.北房堂屋,3.中庭,4.门道

齐老旧居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传统四合院呈方形布局,北面为正房(家长居住),东、西面为厢房(子女居住),南面为南房或称倒座房(家丁居住),四间房合围成庭院,可供养花栽树之用,宅院大门一般开在庭院东南侧。中型四合院通常在四面房的两侧再建耳房(用于读书、储存、厨厕等),大型四合院则是由多个院落纵向相连,形成俗称的两进、三进大院,齐老旧居属于中小型四合院。

利用四合院的四面房屋,馆方分别布置了不同主题展览:

北房 · 生活家具陈设

1.中堂,2.画室与画案,3.卧室与架子床

北房是四合院正房,为齐老居住之处,同时还承担起居、待客等活动,由此馆方利用北房保留齐老日常起居场景。据相关报道,北房所陈列的画案为当年齐老作画所用,当年齐老在案头摆放一个水盂,养几只长臂青虾,由此观察揣摩虾的结构和动态,不断精益求精改良画虾技法。

东西厢房 · 生平与画作展览

东房以图文版面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述了齐老的传奇一生。各版标题分别是:困顿童年、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中年时五次游历全国)、家乡幽居、衰年变法(晚年自改创作风格)、声名日重、时代巨匠。

1.《虾》(88岁),2.《老当益壮》《寿桃图》,3.《草虫册页》:菱蝗、鼓甲、天牛,4.《虾》局部

西房陈列齐老绘画,以晚年的花鸟画居多,这也是齐老的代表性题材。展览序言介绍了齐老早年广学花艺,晚年自改风格,首创“红花墨叶”画法的艺术造诣,以及遗嘱将家藏珍贵作品捐赠国家的慷慨事迹。

南房 · 纪念品商店与画院展示空间

齐白石旧居有别于许多故居纪念馆之处在于,该院落不仅是文保单位、文博场馆,同时也是学术科研机构所属的工作场所。

基于这一特性,馆方以一间专门展室作为北京画院学术书刊、艺术创作、发展规划的展示空间,兼具纪念品商店的功能,观众在此可以欣赏、选购极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艺术资料,对于齐派艺术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很好的资源。

小结

旧居北房中堂 · 齐白石书法绘画

当我们回顾本馆展览不难发现,馆方叙述中对艺术交谊、艺术传承颇为注重,既梳理了齐老所师法的胡沁园、王湖绮等前辈,也详细介绍了切磋互鉴的陈师曾、林风眠等同辈名家,还说明了继承发扬齐老艺术的李苦禅、李可染等徒辈,使观众对齐老艺术的脉络谱系有所了解,布展设计体现了对专业知识的侧重。

泰衡认为,展览叙事中对师生传续、学林交谊的强调是很有意义的,这能使我们明白,即便是如齐白石这样的大艺术家,其造诣也离不开谦虚求教、转益多师、终身学习和教学相长,这对于深刻体悟齐老的艺术与艺德是十分有益的。

北京画院 北京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泉州月台别院

弘一法师(1880-1942),本名李叔同,学名广侯,字息霜,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平湖。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教师、编辑等职业,积极进行话剧创作,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37岁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修行期间深研书法、音乐、国画,作品《送别》等传唱至今。

月台别院是福建泉州承天寺内的一间狭小院落,弘一法师晚年曾在此长期居住修行,法师圆寂后逐步破败,2010年与寺内的“弘一法师化身地”(火化地)一同修缮开放。承天寺始建于南唐,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近现代以来破坏严重,1985年重修,现为市级文保单位。在弘一法师本人所著的《泉州弘法记》等书中,记载了居住在月台别院期间的种种往事。

福建泉州·承天寺大殿

修行住所

1.院门,2.中堂,3.东房居室,4.西房居室

月台别院虽以“院”为名,实则极为狭小,仅屋前有两三米空间,屋两侧及后方几乎不足以容人。屋内空间分割为两室一厅,仅有睡眠、读书、写作的功能。中堂陈列弘一法师伏案写作蜡像一尊,可见法师生前之貌。

出家人在寺院中过的是集体生活,众僧在执事僧人的协调下各司其职,维持寺院日常运营,例如日常饮食由斋堂保障,经卷资料由藏经阁保存,因而法师的月台别院中不需厨灶、书柜等设施,仅容就寝即可。

书法造诣

1.“念佛不忘救国”书轴,2.《三省》,3.“以冰霜之操自励”条幅

弘一法师的许多箴言影响深远、传诵至今。例如法师在抗战期间曾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上联面向佛教界,呼吁救亡图存意识,下句面向全社会,弘扬牺牲舍身精神,数年间法师无数次将其写成书法作品分送各地,争取义捐,践行了这一精神使命。又如居室悬挂的书法作品:“以冰霜之操自励,以穹隆之量容人”,网上多称其是弘一法师所述,实则是摘录的明代高僧蕅益智旭所撰《德林座右铭》,此语得以在数百年后广为传颂,亦可谓法师弘扬之功。

弘一法师世称书法大家,早年研习便有苦功,后来形成了以汉晋书法为基础的独特风格,并充分展现了其从容质朴的个性,同时又兼学西洋画法,所以在书法创作的用色技巧等方面也有创新。

月台别院门前小巷

小结

月台别院过于狭小,内部仅有少量实物陈列,几乎无处悬挂图文展版,不利于观众了解相关历史事迹。值得借鉴的是,泉州开发了覆盖全市的线上语音讲解服务,全市重要遗址点位均设有样式统一的二维码铭牌,能有效补充展示空间的不足。

泉州还有一座开元寺,据此不远,也曾是法师讲学之地,辟有规模较大的弘一法师纪念馆,图文展览更为详实,建议与月台别院连贯参观。

广州陈寅恪故居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少时在家塾接受传统教育,后留学日本,并在欧美多所著名大学访学,精通十余种语言和文字,归国后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毕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的研究,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响深远。

陈寅恪先生自1949年起至逝世,长期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其中1953年到1969年,居住于校内怀士堂东侧的“东南区一号”(后称“东北区309号”)二层。该楼高两层,坐南向北,1911年建成,初是岭南大学外籍领导住宅,后为陈老等多位中国著名学者住所,今作为陈寅恪故居开放。

外廊洋楼

1.故居正门,2.客厅,3.卧室,4.陈老夫妇合影

今日之陈老故居,原为美国麻金墨夫人(Mrs. N. F. McCormick)捐建,称麻金墨屋一号。由于建成时间较早、外方影响浓厚,该楼保留了丰富的西方“外廊式”建筑特点。“外廊式”建筑,是欧洲殖民者为适应低纬度潮热气候而创造的一种近代建筑风格,通常层数较低,砖木结构,每层两至三面设有外廊连通各房间,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西方风格明显的同时,该楼也融合采用了大屋顶等中式设计,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如今已成为中山大学建筑群的显著特点。

麻金墨屋一号最初为岭南大学外方领导的住宅,陈老在该屋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6年。此外,还有许多中山大学的著名学者曾在此居住,先后有周寿恺(内科医学)、王起(古代文学)、杨荣国(中国哲学)、容庚(古文字学)、商承祚(古文字学)等先生。

失明述史

1.《武瞾与佛教》等论文手稿,2.《李德裕贬死及归葬传说辨证》等论文手稿,3.《陈寅恪先生遗赠中山大学抄存目录》等文件信札,4.陈炜湛教授录陈寅恪先生语书法

陈老治学的核心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兼及宗教史、民族史、敦煌学、中外交流史,以及古典文学、文献学、音韵学等多领域,在研究中陈老善用“诗史互证”方法,引古诗词和小说所见现实作为史料,创新和拓展了历史研究的方法。

陈老晚年由于视网膜病变,视力严重衰退,屋前的小路呈现反差明显的白色,就是为了防止陈老走偏。这样的局面下,陈老凭仍记忆和口述,完成了大量学术论著。近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就是陈老在近乎失明的状态下,于故居完成的。

陈寅恪先生在撰写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时,写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语,这也是陈老内心秉持的人生追求。当我们今日回望陈老时,令人感叹的不仅是陈老的学术造诣,更是陈老的人生德操。

小结

从古至今,中国涌现出的德艺楷模还有很多,齐老、弘一法师和陈老的故居幸运保留,在今天得到修缮和开放,成为我们真切触摸他们品格和智慧的绝佳地点。

巧妙的是,三位先生的故居各由不同性质的单位机构保护运营,分别为文化科研机构(北京画院)、宗教场所(泉州承天寺)和高等院校(中山大学),这也使其展览陈列各具特点。应当说,先贤的诞生可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值得学习、值得纪念的事迹还有很多,将重要的历史遗迹、历史实物、历史照片保留下来,为后人保存一个充满情怀纪念空间,将会很有意义。

求索之故居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的关键期,各行业、各领域都亟待寻找新的出路,在一批先行求索者的不懈努力下,新理念和新方法大量涌现,我们今天所受的教育、所感知的文化,许多都是由此奠定基础。

北京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1892-1978),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沫若为笔名之一,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在历史、考古、古文字研究和文学创作等领域有极高的学术成就,同时也在革命和抗战的一线发挥了显著贡献,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其观点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的文史哲学科教育。

北京郭沫若故居,现为郭沫若纪念馆,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东临什刹海。初为恭王府草料场,建国后曾为蒙古国大使馆和宋庆龄居所,1963年转为郭沫若居所,郭老逝世后筹建纪念馆。今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二进四合院

1.四合院布局沙盘,2.前院小山(兼做照壁和地下室),3.一进院庭院,4.二进院庭院 郭老故居是一座形状不规则的大型四合院。南侧前院内有两座小山,东北侧后院为居住区域,居住区域布局近似为二进四合院。

在二进四合院中,第一进的北房仍称正房,一般作为办公、接待场所,以及家长卧室;第二进院在正房以北,一般不设南房,北房称后罩房,为家人生活、读书之所。

求学与抗争

1.青年时代赴日留学照片,2.1927年蒋介石政变期间通缉郭沫若的文书,3.1928年起在日本研究历史学和甲骨学的经历,4.抗战期间郭沫若与同事编纂的抗战宣传书刊

郭沫若的前半生经历是颇为曲折的。高中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开始尝试现代文学创作,后与友人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创立学习社团。1926年归国投身北伐革命,四·一二政变期间,因发表反对蒋介石言论而被国民党通缉,遂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再度旅日避祸,主要精力用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在甲骨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归国参战,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任厅长,期间致力编撰抗战宣传书刊、编排爱国剧目以及抢运交战区文物,1948年当选南京中研院第一届院士。

研究与行政

1.中国科学院院长任命书,2.出席国际会议的照片,3.建国后陆续完成的部分著作,4.话剧《武则天》舞台模型

新中国成立前后,郭老身兼数职,先后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及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大校长等职。与此同时,郭老在诗歌创作、戏剧创作等领域成果颇丰,在历史学、甲骨学、考古学也持续推动研究。

工作与会客

1.正房大客厅,2.正房办公室房间,3.正房卧室房间,4.后房小起居室

郭老逝世后,故居随即得到保护,因此目前所见家具和陈设均为70年代原貌,馆方还在参观者视角用标牌指明了当时生活的一些细节,如郭老常坐的沙发,以及常用书、常用物品的位置等。仅就泰衡所见,该故居是原生活状态保留最为详细完整者。

小结

郭沫若所处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在人文社科领域,大量前沿学科领域有待填补,新兴理论和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回望近代有大师云集之感,与此不无关系。

郭沫若治学一生秉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运用马克思主义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史、哲问题的先驱和灵魂人物,其探索和开创是极有意义的。在建国后,郭沫若的学术主张和观点,如人民本位原则、历史主义还原法、社会分期论等,深刻影响了我国的教育和文化领域。

北京郭沫若纪念馆

上海韬奋纪念馆

邹韬奋(1895-1944),本名恩润,笔名韬奋,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韬奋毕生怀有新闻报国理想,曾主编《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报刊,创建生活书店和三联书店,长期以笔为枪支持爱国救亡运动,但为此长期受到国民党当局迫害,最终罹患重病英年早逝。

韬奋纪念馆地处上海市重庆南路205弄53、54号,为两幢新式里弄建筑,楼高三层,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于1956年筹建纪念馆,1958年对外开放,今为上海市重点文保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

新式里弄

1.韬奋故居正门,2.故居二层空间,3.二层窗口,4.故居所在弄堂

韬奋故居的建筑风格称为“新式里弄”,发端于民国初年,盛于三十年代,是当时上海中上层阶级的住宅建筑。新式里弄脱胎于石库门,外观有了大幅西洋化改进,在建筑外围采用低矮院墙和金属栅门,庭院由内部的封闭天井为外部开敞式小花园,使光照和通风效果更佳。主体建筑多为3层,每层一般为单开间或两开间,室内配备新式卫生设备、供电设备和煤气炉灶,装饰风格也以西洋为主。

曲线创业

1.青年时代任教的留念品,2.生活书店门匾,致冯玉祥的信,3.《生活周刊》广告所反映的开放经营理念

韬奋纪念馆为相邻的两套住宅,其中53号为纪念馆,一层和二层分别展览韬奋事迹和生活书店简史;54号为故居,陈列韬奋生前家具原貌。

韬奋前半生可谓“曲线创业”,后半生可称“五次流离”。邹韬奋最初被长辈安排在上海南洋公学修读电机学,升入圣约翰大学后抱定理想改修文科,因毕业时新闻界无岗可聘,先后供职交易所翻译和学校外文教师。27岁踏入新闻界,后接手《生活周刊》并取笔名“韬奋”,1930年(35岁)时成立了“书报代办部”,即生活书店前身。

五次流离

1.《生活》九·一八事变增刊,2.《纪念戈公振先生》手稿,3.病重期间手稿《对国事的呼吁》以及部分遗物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生活周刊》力主抗争惩奸,韬奋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遂出走美国,是为五次流离之开端。1935年归国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后被捕入狱,在宋庆龄等人呼吁下获保出狱流离香港。1937年起与友人在华南一带巡回讲演宣传,暂住武汉。1939年因拒绝当局介入书店合作,各地生活书店悉数被查封,再度流离香港。1942年因日军进占香港,在广东乡野化名隐居,最终在游击队的协助下到达解放区。韬奋癌症发作后,由中共地下组织秘密转送上海并联络医生救治,1944年因病情恶化逝世,年仅48岁。

小结

韬奋纪念馆,是名人故居融入城市社区保护的一处好案例。故居坐落于黄浦区淡水小区内部,开发过程未经大拆大建,没有改变邻近建筑的用途和外观,保持了整条弄堂的居民区氛围,使名人故居毫无突兀地融入社区,可谓闹中取静,保护共生。

上海韬奋纪念馆

济南老舍纪念馆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早年学成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又赴英留学,归国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抗战期间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解放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1966年含冤自沉。

济南老舍纪念馆位于市中区南新街58号,北临老舍曾长期执教的齐鲁大学校址(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三间房屋围成的方形合院,约为1931-1934年间老舍夫妇居住之所,长女舒济降生于此,搬出后转售为他人住宅,200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2013年成立纪念馆并开放参观。

泉水人家

1.院门外侧,2.院门内侧,3.正房堂屋,4.正房卧室

老舍故居呈现典型的济南传统建筑风格。院落布局承袭华北的合院形式,耸立门楼,内对影壁,院内自打泉井。建筑采用“青瓦白墙红窗框”的色调,房屋门窗多为拱形高门高窗,南北融合特征明显。

老舍故居较小,因而无南房,北侧正房是起居室,展示生活起居场景,东西侧各有厢房,展示老舍生平。院内水井为老舍当年所用,该井地处济南泉脉,水量充沛,故后来改名为“舒泉”以纪念老舍先生。

名士记忆

1.建国后老舍的主要工作及荣誉,2.在齐鲁大学时的任教及爱情经历,3.老舍与夫人胡絜青的婚书和信物,4.老舍散文中所见的济南风物

老舍妻子胡絜青是国画艺术家,夫妻都是生在北京的满族正红旗人,却也都迫于乱世和战争而长期背井离乡,各处“第二故乡”成为他们共同的创作来源。

老舍在经历诸多事业不顺后,于1931年起长期落脚在济南,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文学,期间迎娶妻子胡絜青,同时安心开展文学创作,出版了《骆驼祥子》等多部文学作品。但由于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一家人再次奔走西南,辗转暂避美国。解放后老舍率全家归国,承担全国文联、作协以及北京人艺编剧的工作,夫人为北京画院画家。

老舍的文学创作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早年受留学经历影响,主要创作英式现实主义幽默作品,但在山东工作期间,由于亲身感受到民族危亡,其关注重心很快转向底层民众,愈发直白地揭露黑暗社会给民众带来的悲惨灾难。有学者认为,老舍是市民阶层最重要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将更广大的底层民众纳入了文学读者群。

小结

老舍故居位置深居旧城,场地颇为狭小,藏品也相对缺乏,因而作为纪念馆,主要的目标观众会是本地居民和学生。基于这一点,馆方布展时因地制宜,将有限的空间一分为二,一半叙述老舍生平,其中重点为齐鲁大学任教事迹;另一半详细展现老舍文学作品中的济南记忆,图文呼应,感受直切,可为本地人品读老舍作品提供深刻的现实依托,从而更好发挥纪念馆的社会文化功能。

济南老舍纪念馆

小结

本期将所选三处故居的主题归纳为“求索”,是因为郭沫若、邹韬奋、老舍三位先生的人生经历皆有共同点,他们均以卓越的专业能力立身,在民族危难之际,开始愈加重视对深层次思想的探索,最终各自形成了一套响应时代的专业方法论,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历史学、新闻学和文学领域实现了新的发展,但总而言之,他们的指导思想核心都是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

对此,三处故居也都有较好展示,尽管故居的空间和风格有别、陈列丰富度有别,但展览三位先生的生平事迹都得到了较好的叙述,尤其是馆方都凸显了他们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以及关键指导理念,这对我们理解先贤的人生选择和成就实现很有助益。

革命之故居

伟大的革命家,其人生总与国运息息相连,他们在一定人生阶段的居所,见证着深厚的历史进程,走进他们的故居,可以最直观地接近其生活、触摸其境遇,从而真切地感受革命先贤的崇高思想。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1866-1925),本名文,字逸仙,曾化名“中山樵”故世称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中山市翠亨村,距中山市区20公里,为孙先生的早年居住地和家族聚居地,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现已开发为国家5A级旅游区,包括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翠亨村民居、革命纪念公园等多个场馆和景点。

中西合璧

1.故居正门,2.故居外立面,3.孙中山手植酸子树,4.孙中山出生祖屋遗址

孙中山故居是一栋中西结合、独具特色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51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3平方米,1892由孙中山兄长孙眉出资,孙中山亲自设计、主持修建而成。楼房外立面仿西方建筑,红墙、白线、绿釉瓶式栏杆,上下层前廊施7个连续券拱,二层设阳台,楼板为木质。楼前有方形庭院,一侧横卧一株酸子树,为1883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带回所植,庭院中原有孙中山出生的祖屋,1913年拆除改为水井,今为纪念地。

1.故居正厅,2.楼梯间,3.浴室,4.厨房

故居内部沿用传统空间布局,中间是正厅,厅后是孙母住房,左右两个耳房分别为孙中山和兄长孙眉的卧室,二层南侧为孙中山书房。楼内房间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划白砖线。

目前故居的各房间,是按1895年前后孙中山在此生活时的情景布置的。卧室有当年使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椅等家具;书房有书桌、台椅、铁床等家具,墙上挂着孙中山17岁时照片。据记载,孙中山曾在此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参考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革命史迹通览》)

整体保护

1.故居旁边的孙中山纪念馆,2.纪念馆展出的孙中山信稿,3.翠亨村历史民居,4.翠亨村展览的岭南民俗,5.中共烈士杨殷故居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孙中山故居是一个经典案例,曾多次在国家文物局的文保会议上推介。根据馆方记载,其创新的保护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整体保护。视名人故居与所在村落为一个整体,沿袭传统乡村的阡陌格局、古朴风貌和农桑氛围,整体保留伟人的成长环境。(2)村落遗产与生业遗产共同保护。孙中山故居旅游区开发时,保存了村旁的大片稻田,聘请本村原住户维持耕种,原貌展示前人生计方式,普及乡村农耕知识。(3)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翠亨村传统民居中安排不同类型的非遗民俗展示,使博物馆兼具纪念性与民俗性,同时也为本村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渠道。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

陈望道(1891-1977),原名参一,单名融,字任重,浙江金华义乌人。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在二十年代初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著有《修辞学发凡》,曾主编《辞海》。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也是陈望道于1956-1977年在复旦大学工作期间的寓所,为三层西班牙风格建筑,2014年列入上海市重点文保单位,201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合力修缮对外开放。

绿屋

1.旧居建筑,2.二层圆柱形房间复原的陈老办公场景,3.玖园建筑群中的谈家桢教授别墅,4.陈望道旧居一层门廊

旧居建筑大约建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原为一位资本家的别墅,周围有花园和大片农田。1955年复旦大学购置该地块,将此楼一层作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二、三层供陈望道校长居住,同时又陆续新建了多栋建筑供资深教授居住,形成了今天的复旦大学“玖园爱国主义建筑群”。

旧居因屋顶铺绿色琉璃瓦,故也俗称“绿屋”,建筑坐北朝南,砖混结构,共约12个房间,二层至三层呈阶梯状逐渐升高,东南角作圆柱形立面。檐口下方带连续半圆券饰,设黑色钢窗,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有非常明显的西班牙式建筑风格,也有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式风格的影响。

吃墨

1.“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画像,2.《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第一版,3.陈望道首译本的17次再版,4.各种版本《共产党宣言》,5.陈望道任复旦大学校长任命书及其他早年任命书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曾多次被习近平同志引用。1920年,陈望道携资料回乡,在老家柴房中闭关翻译《共产党宣言》,期间陈母送来粽子和红糖水,陈望道专心致志,错蘸着墨汁吃完了粽子,还答复曰“够甜了够甜了”。全本的翻译仅用时一个月便完成,得以迅速在上海出版,为1921年的建党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翻译,有其必然性。陈望道早年曾留学日本,通晓日语、英语,并对马克思主义有较早的接触,回国后任高校文学教师,主张政治进步、国语改革,在五四运动中有相当影响,因此,革命先驱邵力子最终将翻译重任托付予陈望道,对照英语和日语版本《宣言》译出中文,该版本《宣言》共再版17次,是建党早期革命家们的共同记忆。1921年以后,陈望道长期在高校任教,组建了“外国语学社”等团体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同时终其一生俯首治学,大大推进了我国语言学研究水平。

星火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依托高校建立,教育功能更为突出,在2018年开馆的同时,一并组建了由在校师生构成的志愿者团队:“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大学志愿者团队有立足校园的优势,既承担展示馆讲解服务的任务,也参与支持上海“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还支持社会各界党史学习宣讲需求,成为展示馆也是高校的重要教育宣传阵地。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

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回到长沙发展地方党组织,与妻子杨开慧搬入清水塘22号,在此秘密开展组织工作约三年半,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

杨开慧(1901-1930),字云锦,湖南长沙人,教育家杨昌济之女,1920年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期间,杨开慧独自驻留长沙参与领导湖南一带的武装斗争,1930被捕遇害,年仅29岁。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坐落于中共长沙历史馆内的“清水塘22号”,1951年复原陈设并对外开放,1969年复原周围环境,在旁边兴建纪念馆,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江南民居

1.毛泽东杨开慧卧室,2.客房(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同志曾在此开会暂住),3.杨母向振熙卧室,4.屋后杂物间和厨房

故居为一座有典型南方风格的二进三开间小平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开东墙。内部有堂屋、卧室、客房等主要房间6间,另有厨房、杂屋等4间。外墙用青砖砌成,围绕院落,内室用木板分隔。该故居也是毛岸英、毛岸青的出生地。

故居当年位于城墙以外,环境幽静,院前有池塘,院后是竹林,今均已复原景象,该建筑是长沙市唯一幸存于文夕大火的中共革命历史建筑物。如今,故居旁边已建成一片规模较大的纪念馆建筑群,包括中共长沙历史馆、塑像广场、书法碑廊等,历史馆陈列展览当地红色历史,以及建国后党领导下的湖南建设发展成就。

(文夕大火:1938年蒋介石为防备日军占领长沙而实施的焦土政策,几乎将长沙城焚烧殆尽)

长沙党史

1.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2.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法》和结婚证,3.萧劲光大将的军装和许光达大将的坦克服,4.毛泽东诗词书法碑刻墙

长沙是红色热土,毛泽东同志于1921年建立的中共湖南支部是长沙党史的重要开端,几年间该支部先后在安源路矿、湖南一师等地发展了支部,这些支部后来在革命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年原湖南支部改为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仍由毛泽东同志任书记,陆续在全省推动工人罢工和妇女解放工作。1923年毛泽东同志调往上海党中央,全家随行。

小结

从客观规律看,地方性党史主题展览,对社会大众的参观吸引力相对有限,如何把深厚党史与今时今事相连接是破解关键之一。中共长沙历史馆虽然地处百年旧址,但所设展览其实是横贯百年的,展览的后半段,我辈人所熟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岁月,以及朱镕基总理、袁隆平院士、黎介寿院士等长沙人物,均有十分详细的介绍和展览,大量有纪念意义的实物和资料在该馆保存并展示,这对于长沙人而言,也可谓一处重要的精神家园。

组织的故居

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近郊的山谷内,为1938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机关的驻地,同时也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居住地。这期间,中共中央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中共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于1953年得到保护并开放参观,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艰苦奋斗

1.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旧址和蔡畅旧居,2.周恩来旧居,3.刘少奇旧居内部,4.中妇委旧址内部,5.故居的生活用具

杨家岭旧址中,中央领导人的住宅均为窑洞,分布在旧址西侧的山坡上。以毛泽东故居为例,坡前围一个小院,院内并排打三孔坐西向东的石窑,中间是办公室,左为寝室,右为工作人员住室。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形式,在现代建筑普及前广泛为农家使用。窑洞一般依地势修建在山坡、土崖甚至地坑中,长宽高均等,一般宽度在3.5米左右,高度在3.8米左右,火炕或火炉筑在靠近洞口的一侧,留下单开门通道进出。

中共七大

1.延安中央大礼堂,2.大礼堂内部(中共七大会址),3.中央办公厅旧址,4.杨家岭革命旧址示意图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建成,1945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共有正式代表547人和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参会。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六大于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六大到七大期间,向忠发、博古、张闻天先后担任党的主要领导人)

延安精神

延安宝塔山,杨家岭据此约5公里

在杨家岭旧址邻近不远,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展览中有这样一句话:“毛主席在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非常有概括性。杨家岭旧址的艰苦程度、窑洞的朴素程度,对于缺乏窑洞体验的游客而言是很难想象的。以杨家岭为代表的延安革命旧址及时得到保护,以原状开放参观,对后人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

结 语

本期所选四处旧址,主题归纳为“革命”,这些故居的革命家主人,尽管其地域、时代、历史阶段甚至主张或有不同,但中国今日之繁荣皆离不开他们的贡献,想到这一点,深深令人缅怀。

同时,从建筑的视角看,四处故居旧址各具特点,各有风俗,是当时历史阶段下革命家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透过保存状态良好的故居,以及所展示的文物和资料,我们能真实地接触到先贤的生活环境、事业状态、文化氛围和精神情怀,相较于文字和图片记载,具有不可比拟的直观性和真实性。由此可见,故居作为一种纪念馆,具备原址保护、原状陈列、专题叙述、真实呈现等独特属性,在文物保护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在未来应进一步推进综合保护利用,使故居建筑在宣传、教育、文化等领域更加充分地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