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國家博物館的視線焦點

愚公精神不但在古代就已深刻融入中华文化,而且在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逐步成为国人抗争不屈的精神寄托。不止于此,在徐悲鸿愚公移山画作中,“移山”的概念,又进一步被赋予了双重含义。

从人民大会堂望向天安门广场的另一侧 映入眼帘的便是国家博物馆
假如沿着视野一直向前走 穿过广场和国博门廊 继续向前穿过主建筑的铜制大门 就进入到了国博的西大厅
此刻,在全馆对称轴的中央 所有目光汇聚之处 是面积超过篮球场的巨幅浮雕
来往观众大概不容易一眼猜出主题 但一定能联想到许多中华历史记忆 事实上,其主题家喻户晓

愚公移山浮雕

这一浮雕源于一幅久负盛名的画作

愚公移山绘画

而这一画作 又源于一位如雷贯耳的画家

徐悲鸿自画像

他们的背后还共同承载着一部艰苦卓绝的近现代史

愚公移山背后的古今寓意

愚公移山,原为列子·汤问中的一段寓言故事,形成于战国时期,在书中与“夸父逐日”前后对照,表现欲速不达、功在不舍的道理。可是,虽然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选择这一主题担当国家博物馆最瞩目的大厅背景,有什么更深刻的道理呢?这是因为,愚公精神不但在古代就已深刻融入中华文化,而且在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逐步成为国人抗争不屈的精神寄托。

不止于此,在徐悲鸿愚公移山画作中,“移山”的概念,又进一步被赋予了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宏观的,即中国人坚定抗战信念,敢于反抗侵略压迫直至胜利,著名的“持久战”理论就是这一精神的现实运用。

多种早期版本论持久战中共党史展览馆

日军侵华初期,中国社会弥漫着“中国必亡论”的盲目悲观,以及“中国速胜论”的过度自信,各种极端观点严重影响着军民抗战决心。毛泽东论持久战针对这种现象做了说明:一方面是中国幅员辽阔,在人口、资源、国际力量和战争目的上均胜过日本,不存在“必亡”一说;另一方面是上述优势的显现需要一定过程,不能盲目地以“中国速胜论”主导战争发展;最终,总结为争取胜利的唯一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

第二重含义是具体的,需要结合抗战时期的实际加以体会。让我们再次仔细观察画作,是否会察觉到一些不寻常之处,比如:为什么移山的畜力是大象?为什么画中的气候显得比较炎热?画中一些人好像不是中原长相?这是因为,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有几座真实存在的山,全国军民真实迫切地希望移走,即是阻挡在滇缅公路上的横断山、怒山、高黎贡山。

滇缅公路于 1938 年开始应抗战需要紧急修建,自云南昆明连通缅甸公路网,最终抵达印度洋沿岸的仰光,新筑路段长约 550 公里。在日军封锁中国海岸线并占领越南后,西南滇缅公路与西北中苏公路,成了后方获取国际支援几乎唯二的交通干线,而滇缅公路又尤其险难,筑路民工牺牲约三千以上,牺牲率超过 1.5%,以南侨为主的抢运司机牺牲千人以上,牺牲率约三分之一孙代兴云南抗日战争史

所以,话说回愚公移山画作。愚公移山,正是徐悲鸿在抗战艰难的 1940 年前后开始绘制的,前后共有三稿。当时,徐悲鸿正应诗人泰戈尔之邀,计划在印度、新加坡、缅甸、马来等地举办展览宣传抗日并募集捐款,由此萌生了这一艺术创作灵感。

因而,徐悲鸿在画中选择了融合汉族、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南亚特点的人物形象,以大象作为主要动物元素,并体现了热带的气候特点。充分代入了当时展览募捐所处的环境,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及各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团结的敬意。

由此可见,愚公移山画作中的“移山”,承载了三重历史记忆:既是古代典籍中的“移山神话”,又是近代救国抗争中的“移山信念”,还是抗战期间各民族团结实现的“移山壮举”。以愚公移山作为国家博物馆视线焦点处的背景墙,贯通古今,衔接中外,堪当其分。

说到这里,赋予愚公移山灵魂的作者——徐悲鸿先生,更是我们如雷贯耳的名家,他何以在画作中展现如此高超的艺术水准,又缘何构想了如此深邃的典故喻意?这更深一层的理解,还要从徐悲鸿的艺术造诣与爱国精神谈起。

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造诣与爱国精神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亲学习诗书与肖像画,青年时期辗转上海以卖画谋生,后考入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短期赴日研修。23 岁经北京大学推荐和资助,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开始研修西方画法,期间半工半读游历多国考察艺术。32 岁归国在中央大学任教,陆续完成九方皋愚公移山等以古喻今、倡导爱国救国精神的画作,赴多国举办抗战募捐义展。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 年因病逝世。

徐悲鸿逝世后,遗孀廖静文女士遵照遗愿,捐出徐悲鸿原创作品与收藏作品数千件,资料万余件,在北京市政府主导下于故居建立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题“悲鸿故居”,郭沫若题写馆名。70 年代纪念馆迁建至北京西城今址,设基本陈列三间,分述徐悲鸿生平交游、中青年绘画以及晚年各类艺术创作。

结合众家评论,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造诣和爱国情怀,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吸纳西方技法,改良传统国画
  2. 文史哲艺结合,诗书画印并重
  3. 积极贡献抗战,倾力保护文物
  4. 创新艺术教育,发展中央美院

吸纳西方技法,改良传统国画

徐悲鸿早年就打下了很好的传统国画和肖像画基础,后在法国等地留学期间又大量吸取了西方画法技巧,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和理论,他认为,应以造型而非笔墨评判国画,应当改良传统文人画不写实的问题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

同时,虽然是以西方写实理论为指导,徐氏也并未一边倒地转向西方技法。例如徐氏最广为人知的题材——马,就是以中国画写意风格呈现,而其绘制方法的改进则是留学期间通过马场写生总结的。

奔马

立马

徐悲鸿认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他作画作无论西方还是中式画法,素描技巧均广泛融入其中,由此探索了素描与中国画融合互益的新途径。

西山古松柏水墨画

油画素描画稿

文史哲艺结合,诗书画印并重

徐悲鸿接受了很好的国学知识培养,幼年博览群书,素来善于将历史、诗文、哲理元素融入创作。尤其是抗战开始后,他更加推崇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认为悲天悯人是艺术的最高情操艾中信徐悲鸿研究,广泛运用中国传统历史故事进行创作,弘扬气节与正义的精神。

田横五百士约 1930

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汉朝建立后,威胁割据齐地的秦末起义军归附,领袖田横为免再起战火,只身前往复命,但义不受投降之辱,行至洛阳郊外自尽,五百起义勇士闻讯后悉数追随自尽,其守义不屈精神世所咏叹。

徯我后约 1933

取材于尚书·仲虺之诰。“徯我后”意为盼望贤明领袖,是夏代末期百姓控诉夏桀暴虐、期盼商汤起兵的话语。本画创作始于九·一八事变后,意在批评民国政府对外坐视侵略、对内压迫人民的弊政。

传统国画思想对徐悲鸿影响同样深远,古人绘画讲究“诗书画印”,即题诗、书法、绘画、印章同时见于作品,徐氏在上述方面均十分考究。徐氏书法,与其国画“求新”的风格有所不同,走的是“求古”的清代碑学传统路线,侧重学习金石碑铭书法,表现浑厚朴拙的书风。书法风格在他个人艺术谱系中颇具特异性,学界一般认为是受恩师康有为的影响使然

水墨画怀素

徐悲鸿收藏和自作印章图谱

徐悲鸿部分书法作品

积极贡献抗战,倾力保护文物

愚公移山,既是徐悲鸿积极贡献抗战事业的体现,也承载着他回收和保护中国艺术品和文物的用心。

创作愚公移山的起因,是徐氏为了筹集抗战捐款,在印度、新加坡、缅甸等地举办义展。为此,徐氏专门创作了许多切合当地环境的作品,在展会期间又为许多当地支持人士绘制了肖像画,形成这一时期鲜明的创作特点。

泰戈尔像及画稿

水墨画喜马拉雅山

徐悲鸿在外国义展期间的照片

徐悲鸿极为重视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自求学时代以来先后多次发表文章阐述观点。核心思想为:一是反对晚清以来“唯古”“唯字”的文物价值观,提倡重视古物所载美术图案的价值徐悲鸿因〈骆驼〉而生之感想;二是反对高层次艺术品的商品化、私有化,认为名家代表作不分古今均应为国家所存、对民众开放,力主成立国家美术馆徐悲鸿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

上文曾说愚公移山共有三稿,前两稿一为油画一为水墨,均在南亚义展期间完成。后由于在新加坡展览期间突遭日军袭击,徐氏将画作仓促藏在井中便离身逃难,归国后因不甘代表作毁失而重画第三稿。抗战胜利后,徐氏又通过新加坡友人千方百计地寻回了部分藏稿,使其回归国内即本文所见稿,国博浮雕所据为第一稿,过程细节有争议

八十七神仙卷作者不详,约为唐宋人士,徐悲鸿 1937 年重金购自香港的德国藏家,随后带回国内,但在一次展出中突遭空袭,因乱失窃。1944 年,该画重现于世,徐氏再斥 20 万银元巨资购回。

创新艺术教育,发展中央美院

徐悲鸿长期执教、领导高水平大学,结合自身经验对美术教育体系进行改良,先后提出强化素描基础、中西画法合系培养、定期旅行写生等教学方针,并在具体教法上加以改进张楠木论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推行。后来在构建新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徐氏也力推将素描作为考察与培养的重点,在全国范围影响至今陈传席徐悲鸿

中央美院成立献词

1946 年徐悲鸿出任北平艺专校长,在解放战争期间发起师生公投决议拒绝南迁。1949 年该校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合并组成中央美术学院,仍由徐悲鸿任校长。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将愚公移山画作付诸国家博物馆浮雕的作者,是当代雕塑名家曾成钢教授,由他创作或主创的雕塑作品在各地博物馆时常得见,同样以富含历史文化内涵为特点。

雕塑信仰 中共党史展览馆

雕塑大觉者 山东美术馆

浮雕中国神话传说 温州博物馆

最后,泰衡认为,回望徐悲鸿之成就,不应仅局限于绘画一门,也不应过分归因于时代际遇,站在今日,徐悲鸿最值得我辈所借鉴者,是他既能放眼世界虚心借鉴,又能秉持传统弘扬文化,在精进个人专业的同时不懈追求助益国家事业。假设各行业人人皆有此志,则一定能百业振兴、名家辈出、人人进步。

本文所述生平、观点等,除文中引注者,重点参考了徐悲鸿谈艺录徐悲鸿自述以及廖静文徐悲鸿等著,徐悲鸿纪念馆相关介绍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