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大会堂望向天安门广场的另一侧 映入眼帘的便是国家博物馆
假如沿着视野一直向前走 穿过广场和国博门廊 继续向前穿过主建筑的铜制大门 就进入到了国博的西大厅
此刻,在全馆对称轴的中央 所有目光汇聚之处 是面积超过篮球场的巨幅浮雕
来往观众大概不容易一眼猜出主题 但一定能联想到许多中华历史记忆
事实上,其主题家喻户晓
这一浮雕源于一幅久负盛名的画作
而这一画作 又源于一位如雷贯耳的画家
徐悲鸿自画像
他们的背后还共同承载着一部艰苦卓绝的近现代史
愚公移山 背后的古今寓意
愚公移山,原为
不止于此,在徐悲鸿
多种早期版本
日军侵华初期,中国社会弥漫着“中国必亡论”的盲目悲观,以及“中国速胜论”的过度自信,各种极端观点严重影响着军民抗战决心。毛泽东
第二重含义是具体的,需要结合抗战时期的实际加以体会。让我们再次仔细观察画作,是否会察觉到一些不寻常之处,比如:为什么移山的畜力是大象?为什么画中的气候显得比较炎热?画中一些人好像不是中原长相?这是因为,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有几座真实存在的山,全国军民真实迫切地希望移走,即是阻挡在滇缅公路上的横断山、怒山、高黎贡山。
滇缅公路于 1938 年开始应抗战需要紧急修建,自云南昆明连通缅甸公路网,最终抵达印度洋沿岸的仰光,新筑路段长约 550 公里。在日军封锁中国海岸线并占领越南后,西南滇缅公路与西北中苏公路,成了后方获取国际支援几乎唯二的交通干线,而滇缅公路又尤其险难,筑路民工牺牲约三千以上,牺牲率超过 1.5%,以南侨为主的抢运司机牺牲千人以上,牺牲率约三分之一
孙代兴 。云南抗日战争史
所以,话说回
因而,徐悲鸿在画中选择了融合汉族、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南亚特点的人物形象,以大象作为主要动物元素,并体现了热带的气候特点。充分代入了当时展览募捐所处的环境,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及各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团结的敬意。
由此可见,
说到这里,赋予
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造诣与爱国精神
徐悲鸿
徐悲鸿逝世后,遗孀廖静文女士遵照遗愿,捐出徐悲鸿原创作品与收藏作品数千件,资料万余件,在北京市政府主导下于故居建立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题“悲鸿故居”,郭沫若题写馆名。70 年代纪念馆迁建至北京西城今址,设基本陈列三间,分述徐悲鸿生平交游、中青年绘画以及晚年各类艺术创作。
结合众家评论,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造诣和爱国情怀,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吸纳西方技法,改良传统国画
- 文史哲艺结合,诗书画印并重
- 积极贡献抗战,倾力保护文物
- 创新艺术教育,发展中央美院
吸纳西方技法,改良传统国画
徐悲鸿早年就打下了很好的传统国画和肖像画基础,后在法国等地留学期间又大量吸取了西方画法技巧,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和理论,他认为,应以造型而非笔墨评判国画,应当改良传统文人画不写实的问题
同时,虽然是以西方写实理论为指导,徐氏也并未一边倒地转向西方技法。例如徐氏最广为人知的题材——马,就是以中国画写意风格呈现,而其绘制方法的改进则是留学期间通过马场写生总结的。
徐悲鸿认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油画素描画稿
文史哲艺结合,诗书画印并重
徐悲鸿接受了很好的国学知识培养,幼年博览群书,素来善于将历史、诗文、哲理元素融入创作。尤其是抗战开始后,他更加推崇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认为悲天悯人是艺术的最高情操
取材于
取材于
传统国画思想对徐悲鸿影响同样深远,古人绘画讲究“诗书画印”,即题诗、书法、绘画、印章同时见于作品,徐氏在上述方面均十分考究。徐氏书法,与其国画“求新”的风格有所不同,走的是“求古”的清代碑学传统路线,侧重学习金石碑铭书法,表现浑厚朴拙的书风。
水墨画
徐悲鸿收藏和自作印章图谱
徐悲鸿部分书法作品
积极贡献抗战,倾力保护文物
创作
水墨画
徐悲鸿在外国义展期间的照片
徐悲鸿极为重视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自求学时代以来先后多次发表文章阐述观点。核心思想为:一是反对晚清以来“唯古”“唯字”的文物价值观,提倡重视古物所载美术图案的价值
上文曾说
创新艺术教育,发展中央美院
徐悲鸿长期执教、领导高水平大学,结合自身经验对美术教育体系进行改良,先后提出强化素描基础、中西画法合系培养、定期旅行写生等教学方针,并在具体教法上加以改进
1946 年徐悲鸿出任北平艺专校长,在解放战争期间发起师生公投决议拒绝南迁。1949 年该校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合并组成中央美术学院,仍由徐悲鸿任校长。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将
雕塑
雕塑
浮雕
最后,泰衡认为,回望徐悲鸿之成就,不应仅局限于绘画一门,也不应过分归因于时代际遇,站在今日,徐悲鸿最值得我辈所借鉴者,是他既能放眼世界虚心借鉴,又能秉持传统弘扬文化,在精进个人专业的同时不懈追求助益国家事业。假设各行业人人皆有此志,则一定能百业振兴、名家辈出、人人进步。
本文所述生平、观点等,除文中引注者,重点参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