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庫中羞澀」何以呈現一流體驗?

广州最具未来感的地段,莫过于珠江新城的江滨地带,北岸 5 幢超 300 米的高厦巍峨屹立,南岸广州塔“小蛮腰”拔地接天,在这片区域中心的临江位置,坐落着形似玲珑小盒般的广东省博物馆(下称粤博)。要说起来,国内博物馆的选址特点近些年变化明显,80 年代建馆往往在湖山园林中隐居,不少直接利用古建筑,而 00 年以来迁建的,大多都跻身到地标广场、政务中心、轴线节点,犹如西方教堂在城市中的位置。西方教堂建在市中心,能便于市民每周赶来礼拜,博物馆有了如此优越的区位,也应该让市民时常来访才更能实现区位价值。可是,回头客毕竟不能只靠常设展吸引——所以,越好的地段,越需要丰富、精彩、多样的参观体验,越需要为观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灵感。在这方面,粤博是行家。

看展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粤博文物的具体水平

2010 年粤博新馆落成之际,馆方曾评出 10 大镇馆之宝,后来 2018 年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展播的 3 件中又新选入 1 件,这 11 件文物可以说是粤博“镇馆之宝”。

其中,早于宋代的有:

西周 · 青铜盉

盉是一种多见于北方的先秦酒器,这件盉出土于广东,设计巧妙、结构实用、纹饰复杂,体现了龙的形象。(鉴于可供对比研究的实物太少,该铜盉原产地似未有确切结论)

但其实,我们在观展时甚至很难注意到它,左图,已然是粤博展出的大部分青铜器了。

宋以前的没了,早于明代的有:

元 · 海康窑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

[以下两件未见、一件外借,官网图]

南宋 · 南海一号 鎏金项饰

元 · 白玉镂雕龙穿牡丹盖钮

元 · 赵孟頫 · 行书陋室铭卷

明以前的没有了,明清至今的有:

近现代 · 金漆木雕大神龛

家中摆放祖先神位龛是岭南传统民俗,潮州木雕是广东传统工艺,粤博常设的“潮州木雕”展是对当地家居风俗工艺的很好展示,下文会详细呈现。

清 · 千金猴王端砚

砚中有天然猴王

端砚是广东特产名砚,猴王砚兼具多项稀见优良特质、且为名家制作,并非仅以“猴”取胜。粤博也为端砚布置了常设的“端砚艺术”展。

清乾隆 · 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

[未展出 · 官网图]

随着海上贸易发达,十八世纪前后的欧洲贵族兴起“中国热”,常在中国订购反映东方文化的手绘壁纸、画作,用以装点宅邸。

这件壁纸在 2010 年就曾进入镇馆之宝候选投票环节,不过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概念还很超前,故而没能最终当选。有赖研究人员进一步阐释,8 年后我们才从央视《国家宝藏》中深刻地认识其价值。

明 · 德化窑张寿山塑负书罗汉像

天然宝石 · 阳春孔雀石

[以下未展出,官网图]

清 · 广彩人物纹双耳盖盅

粤博 11 件镇馆之宝均已亮相,它们各有深厚含义,此外馆藏文物的总数量也并不少,但是堪当牌面的文物,无论从丰富度、典型性还是知名度上,距离国内一流层次都是有距离的。

(以晋冀陕、鄂豫皖 6 家省级博物馆为例,共有各种形式的“镇馆之宝”55 件,并没有晚于元代的)

粤博在这样的文物条件下,如何发挥藏品的价值

面对粤博这样的文物条件,不禁令人担忧:缺乏重磅文物、缺乏独有文物、甚至是缺乏文物,那么历史体验岂不是大打折扣?费时费力去观展值得吗?但是,刚刚我采用仅以年代来评判文物价值的思路,其实并不准确。参照国际惯例,我国规定博物馆分四类:历史类、艺术类、科技类、综合类,大多数省级博物馆都属综合类。

大众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周秦汉唐的瑰宝,即历史类博物馆,其展出藏品呈现时代顺序,反映历史变迁和历史观点,粤博的“通史”展厅便犹如此类。除通史展厅以外,许多博物馆都有书画、瓷器、玉器、雕刻等陈列,这类展厅依据艺术类别划分,注重展现艺术审美价值,反映的是艺术类博物馆的特点。所以参观博物馆的最好状态应该是,根据不同展览主题转变自己的关注点,在每一类的展厅都能准确接收馆方的表达,避免从头到尾盯着年代牌看,从而充分汲取知识和灵感。

粤博 · 广东省自然资源展

假如该展厅是座博物馆,则应属科技类。

在我看来,杰出的博物馆工作者,应能发现每件藏品的独特价值,并采用适宜的展览形式将其传达给观众。粤博在考古文物较少的先天条件下,先后采取的几项措施令人印象深刻:

  1. 拓宽考古视野,优化水下考古文物利用,开发海上丝路理念价值;
  2. 打造特色民俗工艺展览,凸显艺术品独特价值;
  3. 举办丰富多样的专题临展;
  4. 编印精致馆刊馆报,推出一流文创商品,提升观众获得感回忆感。

以下就按这四个方面,盘点一下粤博是如何呈现一流体验的。(此外馆方还有陈列、叙述等方面的技巧,限于所知就不展开了)

① 拓宽考古视野:优化水下考古文物利用,开发海上丝路理念价值

南海海上交通贸易,构成了粤博通史展的一个重要单元“扬帆世界”,这段历史仅通过传统田野考古是很难还原的,新方法和新理念在这里起到关键作用。

清 · 潮州蔡万利商船 残骸

南宋 · 南海一号 德化瓷

南宋 · 南海一号 青花瓷

南宋 · 南海一号 磁灶窑瓷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年沉没于广东阳江海域的一艘远洋贸易商船,主要搭载外销瓷器。经多年打捞工作共发现 18 万件文物,船体现已打捞入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展陈出水文物的船形展厅

新方法是指,我国水下考古技术日益完善,有能力探索、打捞并保护更多沉船文物,是传统考古之外的一大补充。新理念则不是发掘更多文物,而是通过深入学术剖析和创新阐发,揭示已有文物的未知价值,从而使普通文物转变成有重要价值的文物。(“新理念”有点像商业领域的“炒概念”,但不同的是,学术概念能实打实地推进研究创新。例如前文提到的《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最初仅是一件批量生产的外销商品,假如学界没有“海上丝路”系列研究,它的历史资料价值也就不会被注意到,它就仍然是一件很普通的文物、甚至旧物)

除了通史展内容,海上丝路的各类主题还先后为粤博贡献了多次临时展览。在一些先发国家,水下考古成果已经成为标志性文博旅游胜地。

瑞典 · 瓦萨号沉船博物馆

瓦萨号 1628 年于瑞典建成,是世界最早尝试双层炮甲板的战舰之一,但由于超前设计罔顾实际技术,此舰首航不足半小时即沉没。上世纪 60 年代沉船整体打捞出水,安放在该博物馆中展览。

瓦萨号 · 侧舷炮甲板

瓦萨号 · 船舱内部空间模型

瓦萨号 · 船员日用陶瓷器

瓦萨号 · 网坠

瓦萨号的船体保存完整,展馆按照与船舱基本对齐的高度设计走廊和陈列,便于观众了解文物与船体的对应关系。

② 打造一流民俗工艺展览:凸显艺术品独特价值

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

本期封面 · 一只瓷猫

清 ·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清 · 广彩人物纹潘趣碗

元 · 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清 · 粉彩“吕布戏貂蝉”大盖罐

明 · 潮州窑白釉堆花瓜形把壶

粤博成立以来,为了促进外宾外商感知中国瓷器艺术,故宫向粤博调拨了多批宫廷瓷器(见《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我在许多博物馆都听过中央支援文物的故事),因此粤博的瓷器展,基本能涵盖明清各大名窑佳作,外加“广彩”等本地特色瓷器。

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

清至近现代 · 金木雕家具系列

本展厅模仿了传统的潮汕天井民居,以高水平金木雕家具还原了各种房间布置,同时也介绍了木雕的制作过程和类型。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宋代至现当代 · 端砚系列

制作端砚的端石质地适宜研墨,部分石材还会分布有“鱼脑冻”一类的白色纹路,再加以工匠因势象形的雕刻,可以达到艺术品的境地。

该展览对端砚的石材质地、产区特点、时代变化、雕刻形态等做了详细的分类介绍,宛如一堂端砚文化的实物体验课。

通史展中的民俗文化藏品

当代 · 龙舟 (41 米)

开平碉楼 (世界文化遗产) 沙盘

清康熙 · 内庭生活陶模型

近代 · 侨批 (海外侨胞汇款单)

③ 丰富、精彩、多样的专题临时展览

在我的两次粤博之行中,共参观了以下 6 场临展,同一时间还有另外几场在展但没来得及看。

《穆夏与新艺术运动》

黄金国之谜: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

《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

《海淘生活:广东二十世纪初的洋货风潮》

《青花瓷:科技、文化、贸易》

《动漫新时代:首届全国动漫美术作品展》

2020.6-2021.6 期间的临展海报

经请教驻粤同学,我们一致认为,粤博各类临展的风格独立、特点鲜明、观众针对性强,在一个周期内会穿插历史文物、工艺美术、民俗风情、外国文化、亲子科普、公益时政等多个不同主题。对于国内多数博物馆来说,库存藏品往往远多于在展的。粤博得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临展,关键在精心策划和视角创新,善于发掘观众兴趣点,充分调动各门类的陈年库藏,绝不是仅以“钞能力”取胜。

省级博物馆,临展质量一般都没的说,问题往往出在种类单调和更新迟滞上,尤其是内容过于艰涩。时任馆长魏峻先生在采访中表示,粤博的临展计划广泛征集专业人士选题,也融合学生方案和社会来稿,形成复合型策展团队,并在决策时充分参考社会投票和反馈意见(馆方还有考评激励等系列辅助措施,不一列举),与广大市民形成了紧密互动,促进观众与临展的良性循环。

④ 补足观众收获感回忆感:编印精致馆刊馆报,推出一流文创商品

陶瓷展厅外的文创商品

从粤博带回的《爱粤读》手册

大概每办一次临展,馆方就会编印一期《爱粤读》专刊(约 20 页左右),内容和形式与“云游博物”较为相似,观众返回多年后再翻起《爱粤读》,定能凭此回想起参观记忆。

广东博物馆还做了一件很超前的事,把“流动博物馆”、“微型博物馆”开在了机场等交通枢纽。

广州白云机场出口处粤博“海天走廊”

一出机场,这里原本应该是充斥大理石色调、一眼看不到头、伴有零星广告灯箱的出场通道。但在粤博与机场的共同努力下,整侧墙体变为连绵数百米的光电长卷,画面随人前进,动态演示了广州建城史。其实类似长廊许多城市都有,不过以静态的风景名胜摄影居多,博物馆主题和动态形式则比较少。此外,粤博还在候机楼内布置了一间“博物馆体验馆”,这在内地似乎真的不多。

结语

我们身边日益完善的地市级、区县级文博场馆,大多都没有很好的文物条件,也缺乏纷至沓来的外地游客,但只要是能充分造福市民、服务市民,也足以堪称是功德一件。因此,在博物馆越来越向城市中心枢纽聚集的同时,仅发挥文物保护与陈列的功能就略显不足,优秀的博物馆还可以是服务市民的重要教育、传播与休闲场所,可以是新知识的源头活水、新灵感的星星之火、新情绪的蓬勃朝气。更重要的是,实现上述功能和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文物水平和考古条件,留给了博物馆工作者充分的创造和发挥空间,当然,也留给我们观众丰富的想象和期待空间。


  • 图片除注明外均为拍摄
  • 作者:李泰衡,北师大历史学院硕士生
  • 本人两次赴粤机会,分别因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所设课题而起,谨致谢忱!
  • 本文所述观点,参考了魏峻先生《关于博物馆定义和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新导向》《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展示》等文章,谨致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