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盤點|河北博物院

在石家庄城区的闹市地段,宽阔大街在一幢年代感鲜明的建筑前戛然而止,商代邢都,东周燕、赵、中山等国,汉朝十三州之幽冀二州,以及其后两千年的河北历史,落脚于此。如果说石家庄对外地游客有几大核心吸引力,我认为河北博物院应当在列。

河北博物院(下称冀博)的看点,捡重点说,一项足矣:《青铜器》

并借专业所长,一并回答:《为何青铜器值得在多地观赏》

文末还想谈一些个人见解:《如果有河北通史展就更好了》《妙极了的阳光连廊设计》

河北博物院的青铜器

兼答 为何青铜器值得在多地观赏

国内许多博物馆都有一流的青铜馆藏,如果已有见闻,为什么要在冀博再次花费时间呢?

打个比方,青铜器就好比瓷器,当提到宋青瓷、明青花、清粉彩时,各自特点一下子就浮现出来。我国的青铜时代跨越近 2000 年(止于战国末期),和瓷器技术成熟至今差不多长,产地分布广泛,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特点,其丰富变化我们或许没有留意过。

河北,有漫长的青铜器发展史,商代都城曾一度迁至河北邢地,其后的燕国、赵国、狄人所建的中山国,以及汉初分封国,均是“产铜大户”,造就了一个持续千余年、融合多文化的青铜器荟萃平台。

我们,就从冀博所见的青铜工艺演进和特点谈起,它们见于四个展厅:

《河北商代文明》

《慷慨悲歌 · 燕赵故事》

《战国雄风 · 古中山国》

《大汉绝唱 · 满城汉墓》

取决于制陶水平的青铜器

商代 青铜酒器系列

西周 盘龙纹附耳圈足铜盘

春秋“孟姬”铜匜 [音夷,盥洗器]

[以上三张图见冀博官网]

冀博的商代西周青铜器,与同时代高水平器物相比水平一般,但其实,多数省博、绝大多数市博,基本就是以这样水平的器物为主。

当时,青铜器的通行制造方法是模范法

①烧造一个带纹饰的陶器

②用陶泥包裹陶器,取走陶器得到外范

③用陶泥填满陶器,打破陶器得到内范

④内外范按原位拼合、烧成陶范

⑤铜水注入陶范,打破陶范,得到与①陶器完全一致的青铜器

可见,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工艺,根本上取决于制陶技术,这就限制了过于精细的加工,迫使商代周初青铜器出现了两条发展道路:

一是追求体态巨大、纹饰深厚,以司/后母戊鼎、司/后母辛鼎为例,宽大厚重也成为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是追求外形新奇、造型别致,以鸮尊、四羊方尊为例(许多博物馆都有动物形器),但这是一种艺术性多于技术性的创新,不夸张地说,就算鸮尊的陶模留到今天,大概一样是国宝。

商代 司/后母辛鼎 [社科院藏 首博见]

商代“妇好”鸮尊 [国博见]

商代西周青铜器,世人皆知的重器只是个例,毕竟庞大火耗、绝妙创意,不是说来就来的。绝大多数就是冀博这样的一般水平,但仍然能察觉厚重、新奇的时代特点。

焊接

战国 楼阙形镂空铜饰件、盘龙纹铜方壶

战国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银首人俑铜灯

[铜铺首,即门把手,此件是燕国宫殿大门上所装之物,高 74.5cm,为同期国内最大]

以上四件战国器物的复杂程度,似乎已无法用制陶技艺解释了,这是因为两周之际,**青铜焊接技术(钎焊)**发展起来了。

青铜焊接分为铸焊和钎焊。铸焊最初就有,相当于直接在半成品基础上浇铸,本质与铸造是一样的。钎焊,则是用熔点低的铅条、锡条,加热后贴合两个部件,可以实现精细操作、焊缝隐秘,和如今电焊的效果较为相似。

陶器一经烧成就不好再增加部件了,但青铜器可以,这使青铜迈出形态上“为所欲为”的第一步。

铭文

战国 夔龙饰刻铭铜方壶

战国 中山王厝铁足铜鼎

看,两件器物浑身都是铭文!

铭文是青铜器艺术和技术的更鲜明表达。商代已经掌握铭文方法,但通常只做族徽或短短几字,最长也不超过 50 字。西周是铭文全盛时期,周王把国家大事以铭文记载,上百字的青铜器陆续涌现,代表作毛公鼎有近 500 字。

中山王所处的战国时代,天下范围内的铭文热潮已经过去,割据和战乱不断破坏青铜产能和技艺,中原国家对以铭文记事的态度越来越淡化。但或许是中山国地处边缘的原因,崇尚铭文的风气一直延续,反而成了战国后期的一枝独秀。上图铁足铜鼎有 469 字,是战国字数最多的青铜器,铜方壶有 450 字,不出意外应该是第二。

错金

战国 错金银铜牛屏座

战国 错金银铜板兆域图(及摹本)

[即铸造在铜板上的建筑设计平面图,所示设计是中山王的陵园]

错金大概商周之际就出现了,但到春秋战国时才兴盛起来。传统方法是在青铜器表面挖出凹槽,再将金银薄片锤砸进槽中,最后打磨平滑。错金出现早、兴起晚,很可能是因为早期缺乏挖出凹槽的利器,到战国时期铁器成熟,才变得容易实现。

汉代,错金发展为鎏金,直接在青铜器表明涂抹金汞合金,待汞挥发后金饰就定格了。

多重工艺的结合

战国 错金银虎噬鹿器座

集铸造、焊接、错金、铭文一体

[虎腹下有十二字铭文]

[中山国祖先是今晋陕北部的狄人部落,后穿越太行山,定居在燕赵两国之间,在融入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特色,这件虎噬鹿器座就有鲜明的游牧风格]

战国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集铸造、焊接、错金、铭文一体

[案沿有十二字铭文]

[即便是在焊接法器物中,此铜案底座的复杂程度也属前列,最下面是四只鹿形案脚,也是北地民风的体现。此外,案面四角各有 T 形的支撑结构,与斗拱十分相似]

工艺的极致

西汉 长信宫灯(及央视国家宝藏印)

第一次看到她,比想象中小得多,但也巧得多,作为一件青铜器,长信宫灯处处显得轻薄简约,宛如今日铝制的家具工艺品,并且由 6 个分部件拼装而成可拆解,这无疑需要极精密的设计和制作。

运用失蜡法铸造工艺,是精密设计和制作得以实现的关键。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光彩夺目、至今如新。灯身各处有 9 处 65 字铭文,记载了其辗转于王公殿府的历程,也说明在当时,这已然是一件极有分量的宝物。关于长信宫灯的实用性,大体是油烟回收、光线可调、便于拆洗等,就不赘述了。

西汉 长信宫灯部件拆解示意

失蜡法铸造

[还记得刚才说的模范铸造吗?塑造陶范原本需要的是陶模,后来人们用蜂蜡、油脂代替了陶模,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对柔软的蜡模随意雕刻,且外范覆盖后无需剖范取模,只要加热使蜡融化倒出即可。失蜡法几乎使青铜器外形可以为所欲为,在今天仍广为沿用]

西汉 错金铜博山炉

我们看到的“海上仙山”,实际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盖,包覆的是下面中空的香炉。长信宫灯已经由错金转向鎏金,而此博山炉,仍然在错金方面追求极致,仔细观察可发现炉体和圈足的错金大多细如丝线。

[博山是海上仙山之代表,做成仙山和仙人的炉都可称博山炉,确切称呼此炉,可以表述为满城汉墓错金铜博山炉,满城汉墓墓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他的多代曾孙比他知名度还要高——刘备]

河北青铜器的特点

河北青铜器的特色,当以燕国和中山国为代表(汉初青铜器产地未必在当地;商代至春秋的器物特色不明显),相比全国很有特点:

①器型规矩、结构稳重、纹饰质朴,艺术设计以写实出发,但也缺乏新奇想象和夸张表达。

②铭文多见、量大、质高。

[①②的本质都是逆潮流而行,反而发展到了新境地]

③突出实用,家具为多,祭器礼器明显量少。

④风格受多民族文化影响显著。

⑤喜好以金银饰铜。

此外,学界还有对具体纹样、质地的专业对照研究,我就不插话了。

青铜为何地域差异明显

《文物春秋》2018 年第 3 期

这是一篇特别有缘分的论文,《文物春秋》恰好是河北博物院主办的期刊,文章回答的恰好也是今天的话题。

商代的青铜窑不像今天的钢铁厂,多远的矿都能运进来。在当时,矿脉较浅,可供采掘的矿山弥足珍贵,且大多在南方群山之中。商王派驻军匠,在坑口直接将矿石冶炼为纯铜锭,水陆押运到都城,再次融化配比为青铜进行铸造。其他城邑想要炼铜,要么附近有矿且商王管不到(如四川、江西、湖南等地),要么效忠商王等着赏赐。这就使得,商代中原青铜器没有太大的差异,遥远南方却各有千秋。

但当西周分封后、尤其是东周诸侯割据局面形成后,各国就能自由地处置矿产了,湖北、安徽、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在春秋战国一时间百花齐放,各地都在探索独到技术,青铜器的审美差异明显扩大。

有了上述这么多地区长达千余年的探索,也就形成了今天各地青铜器特色鲜明的局面。

如果有通史展就更好了

河北的历史,是非常复杂且不易懂的,尤其是元代以后长期作为“直隶”,历史记忆集中在了北京、天津两点。事实上包括我在内——相信也大有人在——可能除了袁绍、安禄山和直系军阀以外的河北历史基本就说不出来了。

最后一起看看各类文物

【西汉】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窦绾(刘胜妻)金缕玉衣

【西汉】透雕双龙白玉璧

【战国·燕】铁胄 [音宙,头盔]

目前仅见的先秦铁胄,由 89 块铁片拼缀而成。

【战国·燕】浮雕金饰件

【战国·中山】双鹰头山峰形瓦钉饰

瓦钉用于固定屋顶瓦片和瓦当,瓦钉饰用于装饰,此造型为中山国独有。

【西汉】鎏金铜/银车马饰

妙极了的阳光连廊:论如何用好古旧建筑作展馆

冀博北楼(绿圈中是阳光连廊)

时至今日,省级博物馆仍以古旧建筑为主馆的已不多见。河北博物院北楼于 1968 年竣工,虽雄姿仍在,但布展空间实在有限,故而近年在南侧建起了新楼。

建筑俯瞰 [百度地图见]

中间玻璃穹顶处即是阳光连廊所在位置,其作用也就是连接南北新旧两楼,既然结构如此简单,那么它阳光连廊妙在哪呢?一起来看看。

阳光连廊 连廊中庭

从北区旧式建筑中穿门而出,一下子置身于阳光倾撒,身心开阔的明亮空间。

冀博南楼(即以连廊连接的新楼)

南区新馆,用了一席玻璃幕墙、一道贯通楼梯,与阳光连廊在结构上、观感上、氛围上都实现了完美接合。

阳光连廊与楼体对接处

玻璃穹顶之下,并非一间封闭阳台,而更像是一个架空的观景台。一层与二层通道、两侧楼体的雕饰、楼间的绿地和排立石碑、更远处的街市,都被沟通起来了。

阳光连廊顶部细节

玻璃下方设有防直射幕布,明亮而不炙烤

其实来看,连廊本身毫不复杂,甚至相当简单,但对已在拥挤昏暗中蜗行许久的游人来说,在开阔阳光下坐一坐、望一望,劳累路程就如同重新开始。

一处巧妙的空间,可以成为地理方位的中心、参观路线的中心,也可以成为心情转换的中心、游览记忆的中心,它,值得文博图书馆拥有。

最后再引述一个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空间,卢浮宫金字塔世人皆知,其外观之盛名甚至掩埋了效用,其实它是一个身处地下、拥有开阔阳光的入口兼连廊

卢浮宫 -1 层导览图 [官网图]

黑色为卢浮宫建筑,绿圈为金字塔位置

卢浮宫金字塔上下空间

所有参观卢浮宫的游客,均从金字塔一侧下降到地下广场,再由此分散到三面展厅观展。它最大的功能,是避免游客要从古旧的宫门进入,沿曲折拥挤的狭长走廊从头参观到尾。

卢浮宫地下视野与地下休闲空间

图片除注明外,均为实地拍摄

(冀博照片源自多次拍摄,曾与复旦 ZD 同学同游,互存过部分照片,今得运用,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