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磚建築前序·塔有多少種?

隋唐“健在”的砖石建筑较多,绝大多数是塔,在许多名寺、博物馆和塔林中都能看到。这是因为隋代前后兴起了砖石建塔的风气,相较木构建筑更易留存。不难发现,塔的造型千变万化,那么它们如何区分类别?又有何文化渊源?

中国的古塔有多少种?按外观分,约有八种:

这些塔可大可小,即便是寺庙塔林里一米左右的小塔,也能归入上述类别。就大型建筑而言,隋唐时期已经成熟的是楼阁塔、亭阁塔、密檐塔(上排三种),也是今日最常见的古塔。花塔 [因塔顶莲花佛像雕饰得名] 在唐末发端,宝箧印塔 [因形似宝箧得名] 五代时初见于小塔,不过这两种塔的建筑实物都很稀少。下排的塔,多是宋元明时期才出现、定型的。这里要强调“幸存者偏差”,砖石建塔是当时的创举,然而历史上更多的塔和建筑都是木构的,水火兵燹,现在已无从知晓了。

塔起源于哪,是佛教诞生地吗?从建筑上说,不是。今天字典对“塔”字的解释,是“佛教特有的高耸的建筑物”,但一定不要误解为:中国的高耸建筑源于佛教。佛教来华前,我国已有楼、阁、阙等各种高耸的建筑。

七层灰陶仓楼(图见《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

[河南荥阳出土,时代是西汉后期到东汉初年,早于佛教传入时代,显然,其设计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

佛教如何影响了我国的塔?佛教将建塔供奉的传统传到了国内,但我们没有照搬其建筑设计。南亚有南亚的塔,大体分两种:

第一种是“窣堵坡”[读作苏堵坡],形如覆钵 [也就是扣碗]。

洛阳白马寺仿建的窣堵坡(拍摄)

[传统窣堵坡是实心的]

它在唐朝时:

西安草堂寺唐代鸠摩罗什舍利塔(拍摄)

窣堵坡化身成了塔檐以上的宝座、宝珠,也就是塔剎,显然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艺术融合,今天所见的佛塔塔剎、殿顶宝瓶,大多都是由此演化发展出来的。直到元代以后,形似窣堵坡的白塔才在中国普遍扎根。

西宁塔尔寺清代八宝如意塔(拍摄)

[白塔仅继承了“覆钵形”的概念,改进后的“宝瓶形”才是常见样式]

第二种是仿效“摩诃菩提寺”的建筑。

摩诃菩提寺(百度百科图)

玄奘法师见过原寺,回国主持修建大雁塔时,借鉴了方形内收造型,借鉴了装饰纹理(已湮没),打算借鉴砖石堆砌的技艺(因经费有限改成了夯土)。这三点,对中国工匠的启发是比较大的。摩诃菩提寺的造型对东南亚影响非常大,但国内直到明永乐年间,较为相似的建筑才第一次出现在北京,称金刚宝座式塔,该类型塔在国内总计不过几十例。

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拍摄)

[显然,该塔对原型进行了大幅调整。后来乾隆帝还觉得缺点什么,又在宝座上加盖了小圆亭]

我国有我国的塔:

上述借鉴部分以外,则是我国建筑学的智慧和经验。

广东仁化云龙寺唐代砖塔(图见《广东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就算是用砖建塔,工匠们还是一丝不苟地模拟出了柱、梁、斗拱,许多砖石古塔都有类似外貌,尽管装饰性意义更大。我猜想,如果当年附近还有一座木塔的话,木塔的外观会和出土的两汉三国陶楼十分神似。

[前文出现过的鸠摩罗什舍利塔,仅看主体部分的话,完全是中式亭子]

所以说,我们日常所说的“塔”,其概念借自佛学,而肉身土生土长,是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工艺的产物,为中国所特有。隋唐时期拔地而起的塔,接续了秦汉楼阙通达霄汉的志向,推进着中国建筑高峰迭起的步伐。

最后,用一张表总结各种塔的特点:

鉴于古迹太多,请待下期,我们一起去全国各地,看隋唐各类古塔以及砖石建筑的真实案例。

[参考罗哲文《中国古塔》、吴庆洲《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